人物简介
容肇祖(1897-1994),字元胎,莞城人,北大求学时兴趣广博,涉足心理学、古文字学、思想史和民俗学等领域。毕业后追随顾颉刚等人,积极投身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的民俗学运动,为中国近代民俗学科创始人之一。任教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时,由博返约,专注于明清思想史之研究,确立起思想史家的不朽地位,著作《明代思想史》被学界誉为“里程碑式著作,断代哲学史的典范”。
历史悠久、东晋(公元331年)时代便已立县的东莞,千百年来文风鼎盛,岭南文化在此不断厚重升华。时至近代,人才辈出的莞城容家,不断为我国文化续写新篇——国学泰斗容庚胞弟、著名思想史家与民俗学家容肇祖,在1926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穷尽一生潜心治学,三度于中山大学任教,同样经历过艰难却珍贵的坪石岁月,用学识,乃至生命传承中华文化,培育后起之秀。
“拾寒琼于芳草,著潜德之幽光”,是容肇祖对个人学术追求的归纳。短短十二个字背后,蕴含着这位文史巨匠的毕生牵挂,其在哲学思想史、语言历史学、民俗学、目录文献学等多领域的成就贡献,至今依然值得后人致敬探究。
书香世家走出 坚定北上求学
1897年12月1日,容肇祖出生,因当日祖父容鹤龄(清同治年间进士)去世,其名初为“念祖”。父亲容作恭,为广雅书院学生、清朝拔贡,如此家庭氛围自然为儿女营造了浓郁的读书环境。
1908年父亲离世,容肇祖随同样饱读诗书的母亲邓琼宴在广州就读小学,辛亥革命后回家自修,1912年回莞就读东莞中学。在此期间,容庚、容肇新、容肇祖兄弟,与四舅父邓尔雅(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同住,备受艺术熏陶,“在其指导下,容庚专攻金石,容肇新学治印,容肇祖学古文,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位于莞城旨亭街的容家故居,走出了容庚、容肇祖、容媛兄妹三位近代著名学者
1916年,容肇祖从东莞中学毕业,翌年考入不收膳食费的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便开始显露文人特质,担任《高师杂志》编辑,发表论文《师许》、翻译莫泊桑小说《余妻之基》等。1919年夏天,在“五四运动”的进步思想启蒙下,容肇祖参加广高师宣传队,前往佛山、九江、大同等村镇宣传爱国思想,发起抵制日货等活动,通过多地走访,乡民过于迷信的现实令其深刻感受到提振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1921年秋,容肇祖从广高师毕业,先后奔赴杭州、上海、南通、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观摩游历后回到母校东莞中学,与容庚均担任教职。初为人师的经历并未持续太久,1922年东莞中学时任校长黎樾廷因施行男女同校而被县长解职,容庚与容肇祖等人因支持校长同时辞职——北京大学,是他们共同选择的下一站。
畅游文史书海 涉猎多样学科
1922年至1926年,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容肇祖,在这片精英之地习众家所长,凭借之前积淀,再加上异常勤奋的刻苦钻研,迅速崭露头角,胡适、陈垣、陈寅恪、鲁迅都对其分外赏识,给予特别教导。
比如,容肇祖对中国古代哲学尤有见解,与老师胡适也曾有过深入探讨,其所作《<论衡>中无伪篇考》便是与后者观点相左,但一番辨析后,仍得其支持发表。容肇祖之子容伊,对此也有特别记忆:“文章写完后,父亲怀着不安的心情拿给胡适看。胡适看了之后不但丝毫没有不快之感,还鼓励父亲把文章发表在《国学季刊》上。像这样的辩论在他们师生之间还有很多次。想想还挺有意思。”
据记载,容肇祖就读期间,北大哲学系分为心理、教育、哲学三组,这段求学经历使其进入“全新的学术天地”,广泛钻研不同学科领域,哲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皆有涉猎。其中,1925年其与顾颉刚、容庚、孙伏园、庄严共同进行“妙峰山调查”,各自作文发表于《京报》副刊后,集结为《妙峰山》一书。容肇祖将之视为中国近代民俗实地调查的范例,文章引起较大反响,唤起了社会对于民俗学研究的极大热情。
1926年夏,容肇祖以优异成绩从北大毕业,此后大半生除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任职,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术研究,学术成果涉及文史哲多个方面。
1926年秋,厦门大学成为容肇祖执教生涯的起点,其担任国学院讲师及研究生编辑。然而1927年2月,厦大国学院停办,容肇祖由林语堂、顾颉刚分别致信中山大学教务长鲁迅、文学院长傅斯年,获得预科国文教授职务。由于个人倾向的民俗学研究无法按计划推进,容肇祖1930年专任岭南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此后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容肇祖在两校之间辗转任职。
战火纷飞年代 辗转任教坪石
1934年,容肇祖北上担任辅仁大学副教授,开有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哲学史多门课程。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讲授中国思想史。随着工作、生活趋于稳定,其间学术成果颇丰,出版《中国文学史大纲》《魏晋的自然主义》《韩非子考证》等诸多专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年不惑、刚刚改任北大哲学系副教授的容肇祖,不得不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开启颠沛流离的治学生涯——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4月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这只是开始,1940年暑假,容肇祖领夫人赴港就医,翌年无法返回西南联大,只得担任迁入香港的岭南大学国文系教授。1942年2月,因日寇占领香港,岭南大学被解散,容肇祖返回家乡东莞,稍作安顿后,当即第三次进入已迁至粤北的中山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成为“莞籍坪石先生”。
据记载,当时中山大学各学院分散粤北、湘南各处,容肇祖所授课的文学院位于坪石街头铁岭,这里原先是一座小山岗,之前开筑坪石至连县公路的工程办事处,建有数座西式平房,但久已不用而显得破旧,文学院搬进后,将旧房舍修葺及添建数座木棚课堂、宿舍、膳堂及球场,“却也规模具备,尚属优雅”。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召开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座谈会留影(摄于1979年5月,前排右起第三位为容肇祖)
生活艰难困顿 连经生死考验
在坪石,容肇祖与之前在西南联大一样,仍旧育人不辍,但各方考验越加严峻。
首先是生活条件的艰苦,容肇祖晚年回忆,当时“租一小屋,仅能放一床一桌,床的后面仅隔一板壁,是房东老人的猪圈,厨房无窗,煮饭、煮猪食、煮饭菜的烧柴草,黑烟加臭气俱来。生活在困穷中,卫生条件无法改善,1943年夏,我患病,镇上缺医药,医生误诊为恶性疟疾,病日加重。家人促往乐昌中大医校附属医院,到医院后,几死而获再生。”
追溯这段时光,容伊记忆犹新:“从东莞到坪石,是一段艰苦的历程。我和弟弟当时还小,走不动路,父亲就请了一个挑夫帮忙,把我和弟弟用两个箩筐挑着。路上我和弟弟坐在箩筐里,听着挑夫唱那些船家的歌,听了一路,令我印象很深刻。
到了坪石之后,父亲就到学校去上课,我们一家住在离学校有点距离的一个村子里。当时日本人的军队已经逼近粤北。我父亲在学校也遭遇过险情。有一次日本军队冲到了学校里,把我父亲和几个老师抓住了。当时枪口顶在他们胸前,幸运的是,父亲的一位同事会讲日语,和日本人说了些什么,日本人就走了。父亲也逃过一劫。”
容伊所述,为1944年日寇自湖南进犯坪石时期。对于这段“死里逃生”的惊魂记忆,容肇祖自然不会忘却:“我们逃至河对岸莲塘村,日寇亦接踵而至。我两次被日寇拉夫,挑他们所抢的衣物、被服、粮食等。我在他们贪婪、野蛮的抢掠中,两次冒死逃脱。同时被俘的李乾亨教授死于九峰路旁。乡村不可居住,复回坪石镇。一天深夜约伴,从坪石向非沦陷区连江三江镇逃奔,步行百余里,还要提携四岁和仅满一周岁、七个月催生出世的多病婴儿。夜宿破庙,幼儿饥渴哭啼,又恐惊来匪徒,境况悲惨。”
坚持著书立作 延续民俗研究
1942年重返中山大学,容肇祖作为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断代史(殷商之部)等课程。这之后的几年时间,纵然各方面条件如前文所述极为艰苦、甚至有生命之虞,在传道授业同时,继续文人的学术工作——
1943年,容肇祖发表《清初的浙学三派》于《现代史学》第5卷第2期;1944年,容肇祖专著《三晋法家的思想》由重庆史学书局出版;1946年,《先秦法家》由成都文通书局出版。
作为著名的民俗学家,容肇祖在中山大学期间,在这一领域连续深入研究。早在1927年首度任教时,其便与顾颉刚、钟敬文等发起成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同时创办“民间文艺”(即后来的《民俗》周刊)等刊物。1943年,容肇祖等30余人出席中大民俗学会会员大会,决定开展坪石民俗调查,对当地史地、人口、组织、制度、艺术、方言、教育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预定以《民俗》季刊第二卷第四期,出版坪石调查专号”。
据容肇祖回忆,1937年其曾专程到粤北调查瑶族,“到过乐昌瑶山,调查瑶民风俗后,写有游记(见《中大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这年暑假,我与杨成志往昆明,拟向川滇间少数民族作民俗的调查,因为当时当地当局借口治安保卫问题,拖延一月,未能解决,暑假已满,开学在即,只好返校。这年我开始主编《民俗》周刊。研究占卜的迷信贻害。……占卜在我国历史上来源甚早,这种迷信来源于奴隶制时代的无知的附会……为此,破除迷信,发展科学,提高文化,移风易俗,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1943年11月,担任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暨中国民族学会西南分会理事的杨成志教授赴美进修,40多人参加欢送大会,容肇祖主持并致辞。
■容肇祖《略谈研究民俗学概况》手稿
毕生献身学术 树立不朽丰碑
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容肇祖重返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教授。1947年至1948年,参与北平市民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爱国运动;与进步师生联合,呼吁傅作义起义,为保卫祖国的文化古都,迎接和平解放,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而面对各方面政治干扰的现实,其实际参与革命工作,“掩护和介绍沙辛、陈明强、张俊、杨洁、胡今秀等几十名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奔赴解放区。这些革命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共和国的领导骨干”。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7月1日,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成立,容肇祖名列五十人的发起名单。新中国成立后,容肇祖先后参加土改参观团、土改工作团,1952年因工作需要从北大哲学系调入北京市政府文教委员会文物组,进行考古研究工作。其间,发现寿州出土的战国楚王盦肯大鼎、汉建初五年铜鼎、汉至唐铜镜六十余枚等,以及明永乐以来有价值的大小佛像。
1956年6月,中国科学院设立哲学研究所,容肇祖担任研究员。后任该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等。
据容伊回忆,“父亲97岁的时候(1994年),意外摔了一跤,把腿给摔折了。本来手术很成功,但是因为年龄过高,后来又因感冒引发心肺并发症,最终还是离开我们走了。”
1989年,容肇祖出版自选集《容肇祖集》,二十篇文章皆为哲学思想史方面论文。2013年,由暨南大学罗志欢牵头,历时五年编成《容肇祖全集》,大略分为哲学思想史卷、语言历史学卷、民俗学与文学卷、目录文献学卷、随笔信札卷。
历史学家陈祖武认为:“拾寒琼于芳草,著潜德之幽光”——如此笃实而崇高的旨趣,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为二十世纪的吾国学术,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继承和发扬容肇祖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今日吾侪学人的历史责任,谨书此以求教四方先进。
(本文内容部分参考于《容肇祖评传》,李欣荣著;《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主编;容伊口述、陈远撰文《容肇祖:温顺的傲骨》及其他采访;陈祖武《<容肇祖全集>序》等作)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策划:雷石鹏 何杰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统筹:何杰 刘爱琳
本期撰文:王晨征
专题出品:东莞日报文体新闻部
本版图:曹雪琴 摄影/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