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民建东莞市委会、农工党东莞市委会献策创新驱动发展
东莞时间网 2020-06-11 08:18:11

■2019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活动洽谈会现场 记者 程永强 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于东莞而言尤为重要。2019年来,我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全市科技创新的系统性、科学性增强,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创新能力和创新格局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聚集大湾区高端创新资源,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建设技能人才之都,今年东莞两会,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聚焦创新驱动东莞城市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构建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现代治理体系

新型研发机构为打通科技创新链条体制机制关卡提供了有效途径,是我市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稳步推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6家,市级8家。

2019年全市校(院)地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获得国家、省研发项目立项25项,孵化企业654家,技术服务金额达2.22亿元。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发光刻机、高功率激光器项目,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承担军委科技委技术创新项目,广东省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获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我市科技创新亮点纷呈,初步构建了东莞研发生态系统。

民建市委会认为,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已进入以提升能力和绩效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仍面临治理、能力和竞争等方面的挑战。

为此,民建市委会提出,要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一是研究出台新型研发机构5年发展规划,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可持续性设计;二是研究出台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规章,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法人性质、功能定位、权利义务进行细化,构建稳定权威、综合配套、精细协调的科技创新法治保障体系。

此外,民建市委会建言,要多端共同发力,推动“质”的突破。优化运行机制,构建核心队伍稳定、人才流动顺畅、科教融合优质、成果转化高效及分配机制合理的现代治理体系;借助专业力量,选聘专业化运营团队,构建专业化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推动我市研发项目成果转化加速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之一。东莞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成为今年东莞两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工党市委会认为,在我市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集聚的优势下,要尽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快的问题,以更好地集聚和利用湾区优势创新资源,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东莞先进制造业向纵深发展。

“解决项目成果转化的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效’的转变。”民建市委会建言,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等,帮助新型研发机构跨过政府培育阶段,实现市场化运作;借助高校院所力量,与优势学科、平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源头供给水平,形成“创新—应用—再创新”的完整闭环,提升产业高度和核心竞争力;借助资本力量,加强与各类资本的对接,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提升滚动发展水平。

农工党市委会也提出,推动我市高校与创新平台合作可大幅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生。构建重大科技项目接续支持机制,鼓励各高校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技术瓶颈开展协同攻关与技术咨询,构建“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的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推动高校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度融合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19年,我市新增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14家,并拥有众多国家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在“三区”叠加的历史机遇前,东莞如何抢抓机遇,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工作?

在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会议上,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卓庆指出,2020年要围绕推进创新创业,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牢牢把握人才这个创新的第一资源。

农工党市委会在提案中提出,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系,要推动高校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推动高校与大科学装置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优化,并形成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态势。

此外,农工党市委会还建言,要鼓励高校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共同开展顶尖人才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联合攻关、开展科研实习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一流科研的机会,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水平,为我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土壤,也为大科学装置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人才,推进“技能人才之都”建设。

记者 向连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