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组建紧密型医联体
i东莞 2020-06-11 11:05:44

医联体建设可以促进医疗专家下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方便群众看病。

近年来,东莞医联体建设成效明显,所有公立医院和33个社卫中心,均已参与医联体建设,但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东莞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周光辉、农工党市委会为医联体下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问题:

不少医联体协议执行松散,缺少信息共享平台

记者了解到,2017年,东莞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组建了我市首个医联体,之后我市医联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为了推动医联体建设,市政府办公室已经印发了《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截至2019年5月,全市已经有90多所医疗机构参与组建医联体,建成医联体75个,所有三级甲等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公立医院参与率达100%,33个镇街(园区)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医联体关系。

周光辉是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也是该院医联体建设的参与者,他提交了《关于建立片区统筹紧密型医联体或医共体的建议》。

据他观察,目前我市众多医联体中,较为稳定的是市人民医院与谢岗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市松山湖中心医院与松山湖社卫中心的较紧密的医联体。“其余大部分医联体的合作,是基于双方协议,由上级医院给予下级医院技术帮扶,促进双向转诊,它们在人、财、物、信息管理仍是独立运行,双方的合作不是十分紧密,也不利于资源整合和提升下级医疗服务能力。”

农工党市委会提交的《关于推进我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的建议》中也指出,众多医联体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有的医联体签订协议后,各成员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本还是各自运作,主动联系协作较少或根本没有沟通,医疗行为并无差别化,在履行协议服务工作上容易流于形式,执行过程松散,不能真正发挥医联体预期目标。比如,患者从社卫中心往医院转诊通畅,但康复患者从医院往社卫中心转诊渠道不畅通,社卫中心难以从上级医院接收康复期的患者资料,继续对患者进行后期的跟踪随访治疗。

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目前,我市医联体的构成基本上是市内三级、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医联体,而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不能兼容、相通,导致在居民的健康信息管理上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查报告、检验结果、病历在医院端不能查阅,医院的检查结果、处方、开出的医嘱等也不能在社区查阅及执行医嘱,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对诊疗工作造成障碍,阻碍医联体工作的推进。

建议:

组建紧密型医联体,细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如何深化医联体建设,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周光辉建议,结合现有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组建区域内的医联体,形成由区域统筹的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合作模式,在医联体内全方位、全周期的、连续的医疗服务;也可借鉴深圳罗湖式医联体模式,按照“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原则,成立医学检验等六个资源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等六个管理中心,形成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

农工党市委会则建议,细化医联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医联体内组建业务管理部门,进行业务同质化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控制、统一人员培训、统一工作考核;尤其是要建立信息平台,只有建立信息平台,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内医院信息连接端口,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才能让医联体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真正发挥出医联体的作用。

全媒体记者 李广/文 记者 曹雪琴/图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