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东莞“两会”着力稳定外经外贸。11日发布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狠抓“稳外贸 20 条”落实,着力稳定企业资金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开拓多元化市场;办好“线上加博会”专业展,打造东莞优品专区、线上展会平台、直播产业集群三大新平台。
如何稳定外资外贸企业的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如何帮助企业去库存、扩内销、保产能,打造外贸发展新模式?多位市政协委员发表了相关提案。
稳企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
疫情以来,东莞及时出台了东莞版“稳外贸20条”,从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50亿元专项资金中安排8亿元,专门用于稳定外贸进出口。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截至6月初,“稳外贸20条”出台后取得了初步成交。例如加大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共保障企业外贸出口规模超过35亿美元,增长26%;服务企业家数超过4800家,增长25%。加快出口退税办理,出口退税平均办退时间为2.17天,共为7360户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189.2亿元(不含免抵调库),退税规模居全省第1。
市政协委员张宇凯在《多措并举为东莞“经济加速复苏”按下快进键》的提案中表示,建议在税费优惠方面延续更长的缓缴、免缴。把部分税费、社保的缓缴、免缴时间再延长至今年结束;把减免租金的私人物业通过优惠反哺,例如免缴1-2年房产两税等形式,让企业获得更多生存的空间。
张宇凯同时提出,建议东莞为本土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提供更多支持来带动、带活产业链,针对东莞需求向有供应能力的企业(包括: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等)采购,帮企业创造市场需求订单维系企业正常的生产流量和运转。
市政协委员谭福龙,则基于东莞在大湾区的制造业的优势,多方面对推进东莞与香港合作提出建议。例如,他在推动两地科技产业合作模式创新中提出,将香港可供产业化的研究成果与东莞的产业需求放置平台实现对接,提升两地合作效率。在东莞成立“大湾区工业研究院”,作为应用化、产业化研究基地,推动企业共性研究。在滨海湾新区建设“莞港深度合作区”,利用香港民间商界力量,采用共同基金的方式来实现合作开发。
助企去库存、扩内销、保产能
在东莞,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积极通过直播等新销售模式开拓国内市场。疫情期间,东莞加大了对跨境电商、供应链等外贸新业态和新通道的扶持力度,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七大电商平台共同启动了“品质东莞•线上绽放”活动,5月份全市举办各类电商直播活动87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1221万人次,超过1000家企业参与,线上线下成交金额4.45亿元。
市政协委员吴焯光便提出了《出口转内销,打造国产品牌,塑造东莞制造名片》的提案。他在提案中表示,建议在各行各业挑选优质外贸代工厂,协助各厂家走绿色通道注册自己的品牌,政府辅助其在各大媒体、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投放一年的广告进行宣传推广。以镇为单位建立东莞品牌线上展厅,每个月举行一次东莞制造品牌宣传节,在电视和网络平台同步进行宣传播出,让这些同质量国产品牌被国民了解和接受。
此外,吴焯光还建议,跟紧新型销售方式,与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成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东莞制造专区,在每个镇成立一到两个短视频营销中心,政府辅助聘请短视频销售的网红主播、明星演员,通过短视频销售平台进行直播卖货,现场展示推广各镇的支柱产业产品,促进东莞制造出口转内销。
“虽然欧美等国外客户暂停了运作,取消了订单,但是疫情过后大部分订单还是会回来,不会改变我国制造业优势。”吴焯光在提案中表示,建议以镇为单位组建跨境电商指挥部,联系阿里等跨境电商派专家代表来常驻指挥部,一方面做好医疗物资的出口协助工作,另外一方面做好各个镇支柱产业的外贸老客户维护和新客户开拓。
打通帮扶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球产业链重要一环,在疫情挑战与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外贸大市东莞通过政企合力,走出了一条防疫复工两不误的复工复产样本。市商务局近期对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针对疫情影响,60%企业表示将积极拓展新客户,53.5%企业表示将积极拓展内销市场,31.5%企业表示将寻求国内原材料替代,26.8%企业表示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20.5%企业表示计划缩减生产线降低成本。
疫情发生之后,东莞迅速建立了全市5000多家重点企业库,A库3225家。其中,外资、外贸企业2084家,从事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约900家。建立了一张企业帮扶网络,每家企业一个驻企专员、每家企业一个融资顾问、每个镇一个指导服务组、每个镇一个信保服务组,打通帮扶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来该局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政策措施,狠抓莞版“稳外贸20条”87项措施落地,全力稳外贸、稳外资、稳外经,精准发力健全重点企业分类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经营困难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重点配套企业的扶持,精准施策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经营困难,抓住直播带货的契机,全力帮助企业保市场保订单保生存。同时,总结推广典型外贸企业稳定供应链的好做法、好经验,协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恢复产能。
全媒体记者 曹丽娟/文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