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沿着一条弯曲的水泥路,记者一行从山下驱车十余分钟来到了昭通市昭阳区永安镇苹果种植基地的观景台上。这一观景台建在山的最高点,从这里放眼望去,周边几个山头的果树种植情况尽收眼底。
这时,一位村民缓缓地往山上走来,不时凑近身子细细观察果树,并将发现的情况登记在手中的表格上。她是在检查果树的生长情况。巨大的工作量掩不住她脸上的笑容,因为今年的果树长势喜人,再过一个月左右,第一批苹果就可以采摘了。
产业扶贫,不能单靠工业产业,农业产业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瞄准当地苹果种植的优势,联合昭阳区政府,引进了著名的苹果生产企业——海升集团,在永丰镇、守望乡、布嘎乡一带规划建设10万亩苹果种植基地。不到3年时间,当地利用一个个小小的苹果,带动了3个乡镇贫困户增收脱贫。
2年建成6万亩苹果种植基地
道路两旁,一棵棵苹果树整齐地排列成行,沿着山势由下往上连绵一片。一些果树枝繁叶茂,已有尚未完全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品种称为“华硕”,对比其他品种来说成熟最早,大约在今年7月20日就可组织人员进行采摘。“从2017年种下至今三年时间,这一品种的亩产量就达到2至2.5吨,并且个头大,果型端庄,颜色好,属于众多品种中的拳头产品。”
昭通市昭阳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且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生长周期比北方要长30—40天,对果树的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当地产出的苹果含糖量高、肉质脆、鲜嫩可口,但由于品相不好,也一直被戏称为“丑苹果”。
同时,当地种植苹果距今虽然已有近80年历史,但在2018年以前,乡村基础设施落后、苹果经营规模“小、散、弱”、产业链条短、品牌做不大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一直制约着当地苹果种植业的发展。
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后,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来到昭阳区调研,通过对昭阳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对比分析,并和当地政府研讨后决定,要在此建设一个大型苹果种植基地,借助这一园区的建设发展,推动当地村民顺利脱贫。
打造这样一个基地,与村民协商完成土地流转成为一件首要工作。然而,如何能让以土地为生计的村民,顺利流转各自的土地呢?为此,工作组、当地政府、承包企业三方合力,通过宣传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承诺村民可以在园区工作、无偿学习种植技术,以此建立村民对发展苹果种植业的信心。
最终,他们纷纷签订协议,仅花费84天时间就完成了5000亩的土地整合流转工作,2018年3月,基地第一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翻开了昭阳苹果产业规模化种植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基地已完成了三期共6万亩的建设任务。
小苹果给生活带来大变化
中午时分,家住下荒冲的孔令康离开家门,顶着太阳来到山上给果树扭枝、除草。“以前家里用这些地种植烟草,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变好了。”去年,孔令康拆掉老旧的土坯房,重新建起了一幢3层的新房子,苹果种植产业落地给当地带来的新变化,令他感到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苹果种植基地启用后,当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出土地流转促财产性收入、园区就业促工资性收入、资金入股促转移性收入、果园托管促经营性收入、田间学艺促技能性收入等多项举措,带领当地建档立卡户和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对此,孔令康深有体会。他家原有土地19亩,流转给基地种植果树15亩,每亩每年能得到900元土地流转费用。而且,除了他有空会到基地打零工外,妻子、儿媳妇则都是基地的合同工人,每人每月也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如此算下来,全家靠苹果种植基地每年有了近10万元的新增收入,彻底告别了以前“看天吃饭”的生活。
“2017年以前,农村基本上是土坯房,自从土地流转后,劳动力从地里解脱出来,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苹果基地学习技术,实实在在体会到种植苹果的实惠。”永丰镇党委副书记张亚东说道。“从那以后,大家的钱袋子鼓了,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房变成小别墅,小苹果成就了农民的致富路。”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下,昭阳苹果产业方兴未艾。该区计划以海升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建设30余个高标准基地,并由专业人员对老果园实施改造升级,配建仓储冷链物流园区,打造好“昭阳红”等“10大名品”品牌。到2021年,全区规划苹果种植面积达72万亩,产量100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带动当地村民“钱包更加鼓、生活更加好”。
全媒体记者 冯灿宇/文
全媒体记者 郑琳东/图、视频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