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即日起,东莞日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聚焦“人民眼中的小康”,挖掘源自奋斗、点亮生活、温暖人心的小康故事,呈现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攻坚克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和伟大壮举,进一步凝聚起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同心同德“跑”进小康的强大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东莞筑梦湾区,全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新篇章。敬请关注!
■云南华坚鞋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 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6月18日,昭通市昭阳工业园区扶贫产业园,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产业园内类似华坚鞋业这样的企业有70多家,这些企业进驻昭通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带动当地的就业。2019年仅华坚鞋业就解决当地就业人数23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41人。
东西部扶贫协作启动后,东莞市携手昭通市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打造出“嵌入式”产业脱贫模式,借力东莞资源优势,在几乎无现代化工业基础的昭通市,因地制宜“嵌入”现代产业模式,让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以产业为向心力,聚集式脱贫,并且结成市场化经营的产业链条,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收益,稳定脱贫。
镶嵌特色
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
6月20日,中午时分,家住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苹果种植基地附近的农户孔令康离开家门,顶着太阳来到山上给果树扭枝、除草。
“以前家里用这些地种烟草,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改种苹果后变好了。” 这样的日子,孔令康过得很惬意,去年,孔令康还拆掉老旧的土坯房,重新建起了一幢3层的新房子,苹果种植产业落地给当地带来的新变化,令他感到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这两年,永丰镇苹果种植基地附近像孔令康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瞄准当地苹果种植的优势,联合昭阳区政府,引进了著名的苹果生产企业——海升集团,在永丰镇、守望乡、布嘎乡一带规划建设10万亩苹果种植基地。不到3年时间,当地利用一个个小小的苹果,带动了3个乡镇贫困户增收脱贫。
与此同时,在距离昭阳区永丰镇苹果种植基地130多公里外的巧家县马树镇的朱家海子上的生猪养殖基地,贫困农户肖家贵夫妇也正在忙着喂养新进来的猪仔。这个月,肖家贵夫妻俩正式成为基地的员工,每个月夫妻俩单工资就一共能拿到近9000元。夫妻俩计划年底建新房。
记者在走访东莞对口帮扶昭通的六个县(区)时发现,不论是昭阳苹果,还是巧家生猪,或是彝良天麻,这些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一直都小有名气。但遗憾的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前,这些特色产品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完善的产销模式,无法将优势化为脱贫致富的胜势。
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后,广东省第五工作组与昭通市携手,以东部先进市场经营理念为抓手,因地制宜,在各县(区)、乡、镇、村嵌入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引导各县区积极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出土地流转促财产性收入、园区就业促工资性收入、资金入股促转移性收入、果园托管促经营性收入、田间学艺促技能性收入等多项举措,带领当地建档立卡户和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镶嵌品牌
提质增效打造精品产品
找准了特色产业,还要在提质增效、打造精品上下功夫。
巧家县马树镇马树坝子一带,近万亩的草莓种植大棚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夏季草莓种植基地。村民告诉记者,每到夏季,草莓基地经常能吸引不少人前来采摘、品尝特有的夏季草莓。
草莓种植基地许多地方都有,为什么马树坝子一带的草莓会远近闻名呢? 这就是巧家县草莓基地“品牌”的力量。
巧家县热区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元录介绍说,从今年起,基地将配套建设草莓初、深加工基地,同时与东莞企业和国内高校专家携手研发,打造衍生品牌产品,进一步提升巧家草莓的附加值。
“为了让更多人记住马树坝子的草莓,我们计划从今年起组织推出‘夏季草莓’文化节活动,大力推广、打造巧家草莓文化,探索草莓种植产业的旅游开发。”朱元录说,这样的品牌建设氛围形成后,即便是草莓市场销售整体低迷的时候,巧家县的草莓也不愁卖。
实际上,巧家县马树镇马树坝子夏季草莓种植基地,仅是近两年来,东莞与昭通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产业品牌打造的一个缩影。
今年,东莞和昭通还携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东部传统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新引进或增资产业项目37个,协议投资或增资13.63亿元。
同时,两市还携手建立“消费扶贫昭通优质农副产品档案库”,创新实施在线带货促销,引导和鼓励东莞各部门、各镇街、各级工会、供销社、国有企业、大专院校等采取定向购买、工会福利购买等方式,采购、销售云南农副产品11466万元,推广昭通特色产业品牌,用消费扶贫助力打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镶嵌产业
借力东部完善现代产业生产链
6月18日下午,昭通市立时技术有限公司3楼的扶贫车间,王胜林忙着生产一批数据线、网口电源线。宽敞的车间里有40多人在同时工作,其中三分之二的员工与王胜林一样,是作为建档立卡户与易地搬迁群众的身份而进入工厂工作的。
在当地,依靠电子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家庭不在少数,而立时公司只是其中一家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公司之一。
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东莞、昭通两地积极推动滇粤产业园建设,先后引进华坚鞋业、顺华智能、乔治白、粤旺集团、时瑞等131个项目落地昭通,援建扶贫车间30个,引导企业完成投资19.13亿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4.55亿元,带动70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东莞企业瞄准昭阳区优势,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落地建设,随后显示屏、网口线等一些电子配套企业也逐渐入驻工业园区。经过当地政府多方招商引资,如今在昭阳工业园区扶贫产业园区内,一条完整的电子产业链雏形初现。
昭阳区的产业发展并非个例。6月22日,在镇雄县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园建设工地,挖机、铲车、运土机正加紧施工,确保年内完成产业园的交付工作。在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后,镇雄县政府与东莞就着手投建这一产业园,建设完成后,园区不仅能有效解决安置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能向全县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一条通往镇雄县中心区和高速入口的快速公路也正在架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区正在悄然兴起。
记者 王子玺 冯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