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翁源对口帮扶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长安供图
“今年农作物种植可增收10500元,加上大女儿和二女儿在广州务工,有稳定的就业收入。”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葸岭村贫困户郑齐全丈夫因癌症病逝,一个人抚养三个女儿,今年农作物稳定增收,老大、老二在外务工,家庭收入有了保障。
长安镇对口帮扶翁源县12个村,新时期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分类指导葸岭村贫困户脱贫工作,拓展农户增收渠道,全村53户113人达到脱贫标准,迈向了小康生活。
头雁引领
村支书带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
葸岭村共有耕地面积4047亩,林地面积6278.9亩,产业发展以乡村农业为主。但各农户分散种植,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附加值较低。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长安镇强化示范点建设,引导农户规模化种植。由村党支部引领,以“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村支书带头成立华顺蔬菜专业合作社,同贫困户签订蔬菜购销合同,确保农作物的销路。
在村支书的带动下,村内种养大户的领头效应不断释放,成功带动附近村民共种植甘蔗约80亩,同时方便贫困户就近务工。与此同时,葸岭村村干部积极同上级农业科技部门协作,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班,参与培训农民达到300人次。
长安镇派驻葸岭村第一书记陈根沛说,通过科学种植、推行农业现代化,推动机械化种植,提高耕种效率,实现了农作物质量标准化,打造品牌效应,实现农户和产业的双发展。
2019年,葸岭村共有150亩地种植香芋南瓜,1000亩地种植花生。当年香芋南瓜、花生共实现销售收入168万余元,比2018年增长48万元,增长率达到40%,同时带动30户农户增收。
与此同时,长安城管分局等帮扶单位分别向葸岭村贫困户购买花生、苦瓜等农产品3.2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促进消费扶贫。
因户施策
多渠道增收 巩固脱贫成效
葸岭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707户2552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走访发现,2019年贫困户3户6人,主要是因病、因学、因就业不稳定导致的新增贫困户。
为此,扶贫工作队按“一户一策,一人一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用产业“带起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用就业“扶起来”,对特殊贫困群体用保障“兜起来”。
针对五保户,申请提高五保金收入,确保政策兜底。采取村委资产性收益分红倾斜、社会保障、社会帮扶等综合手段,提高整体生活水平,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郑齐全家一户四人,丈夫因癌症病逝。针对她家的情况,扶贫工作队坚持产业扶持、就业扶持和教育扶持相结合。协助指导郑齐全在家务农,主要种植花生和蔬菜等农产品。
此外,关注郑齐全长女和二女在广州务工情况,通过线上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稳定就业收入。目前,长女张红颖通过参加务工来增加收入和就业奖补,每月增加工资收入2500元。二女张琼大学已毕业,在广州实现就业,每月增加工资收入5000元,落实2020年就业奖补。三女儿张嘉慧在广州就读大专,每学年可以申请在校生教育奖补7000元。
陈根沛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2019年新纳入3户6人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脱贫标准,到年底可稳定脱贫,完成贫困户全部退出、贫困村摘帽。
迈向小康
建立长效机制 提升村集体经济
2016年至今,长安镇在帮扶葸岭村的过程中,共落实帮扶资金357.65万元,其中到村引导资金225万元。
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摘帽,只是葸岭村迈向小康生活的第一步,陈根沛脱贫攻坚的步伐并没有停下来,他将全面走访全村53户贫困户,及时补齐短板,巩固成果,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根据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强有力的脱贫规划,通过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陈根沛表示。
接下来,长安扶贫工作队将继续做好扶贫开发项目的立项、实施和资金落实工作,围绕提升葸岭村集体经济和品牌全面打造葸岭再升级、再提升工程。引导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转移就业,并开展相关农业和非农业的技能培训,落实翁源县“两奖一补”政策。
记者 吴金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