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东莞样本:校内外结合,打造“沉浸式”教育
i东莞 2020-07-16 15:10:41

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施行至今6年,期间,以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镇街(园区)、学校、社会机构联动,不仅在学校内举行非遗展演、展览、讲座等活动,更是让非遗项目融入课堂,成为学校第二课堂或融入各个学科,甚至将学生带出校园,走进非遗项目基地、非遗项目研学旅游,让他们体验了“沉浸式”教育。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了解非遗项目,还能动手体验非遗项目制作技艺,提高传统文化审美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在校园课堂中,东莞学校积极探索各自的教育模式,非遗教学系统性和前瞻性十足,从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评选的“非遗进校园十大案例”中,许多镇街(园区)、学校不仅探索了自己的非遗项目教学方式,也积极编写了富有指导性的教材,让非遗教学更具科学性,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校园探索:非遗教学系统性、前瞻性十足

东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从2014年启动,至今6年,最开始只有6个学校参与,目前有66个学校参与,已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活动内容也从最开始的展演、展览、讲座等形式,拓展到具体的课堂上,并且走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许多学校在非遗进校园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长期负责东莞非遗工作的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何超群说,这些学校不仅将非遗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还结合所在镇街项目特色,探索出自己的教育模式,他们有的将非遗项目纳入第二课堂并进行系统性教学,有的则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起,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十大案例评选”活动,评选出10个具有前瞻性、系统性非遗教学案例,将其先进的做法和经验整理出来,供全市各大中小学借鉴。

其中,莞城步步高小学以非遗项目“莞草编织”为主题,以校长为带头人,将莞草编织延伸到所有学科的课程中。比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查找、学习与莞草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文学创作,老师进行引导和讲解,同时在课堂开展展示、背诵等活动;在数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莞草编织中不同莞草编织作品的数学运用,尤其是几何构造的讲解和运用;在思想品德课上,则结合莞草精神、莞草编织历史、非遗传承人故事,进行德育;在生物课上,结合莞草的生长环境、莞草生物形态等,进行生物知识和原理讲解,等等。何超群认为,步步高小学的这种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教学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具有“教科式”意义。

教材编撰:市镇学校齐发力,非遗教学更科学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非遗进校园活动要深沉下去,不能仅停留在活动上,更要融入课堂中。采访中,何超群透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沉淀,在借鉴各镇街(园区)和学校的案例后,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一直在编撰一部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全市非遗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编写完毕送到相关部门审核。“这是一部基础性、指导性教材,为了是给镇街和学校参考借鉴,各镇街和学校可以根据该教材,因地制宜细化,推出适合本镇和学校的特色教材。”何超群表示,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出的教材是基础性的,结合具体项目案例,以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高非遗审美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各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激励学生学习。

据悉,目前东莞各级非遗项目上百个,各个镇街各有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为了让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教学中,许多镇街(园区)文广中心、具体学校都有在编写教材。记者从桥头文广中心获悉,自从2009年该镇莫家拳申报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后,就率先进入中小学校园变身为一门健身体育课,同时让非遗传承人深入校园教学、培训体育老师,还编了一本莫家拳简易教材。2015年,该镇与广州体育学院合作,于2017年正式出版《桥头莫家拳》。该书共九大章节,更专业、更规范、也更系统翔实地论述桥头莫家拳的来龙去脉、价值体系、技术技法等。书中更让莫家拳传承人亲身示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桥头莫家拳的武学魅力,让学校教学更加规范和科学。

“莞城这方面也做得很好,他们每个项目都深耕细作,教材很详细,实践性很强,走在全市前列。东坑镇的木鱼歌也早已融入了音乐课中,教材上更是更新升级的好几版了,该项目传承人李仲球本身就是一个资深的音乐老师,教学和教材编写上都能得心应手。”何超群说,东莞非遗进校园工作能走在全省前列,与各层级的教材研发密不可分。

资源整合:校内外结合,让孩子接受沉浸式教育

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以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整合社会资源,让镇街(园区)、学校、社会机构联动起来,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沉浸式”研学教育。据何超群介绍,从2016年开始,市非遗保护中心就更加重视整合资源,发挥该中心的示范作用,带动道滘、麻涌、莞城、东坑、东城等镇街参与进来,同时与东莞时报等媒体,康辉旅行社等社会机构合作,将学生带出校园体验非遗研学活动,开拓学生眼界。2017年,更加侧重让学生消化知识和理解,通过研学活动中的小小传承人征文、非遗小小讲解员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深化非遗审美体验。

尤其到了2018年,东莞银行每年赞助30万,参与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增加到了66个学校,覆盖了全市所有镇街(园区);又与青旅合作,进一步开发非遗研学旅游活动,让走出校园的学生,一下子增加到6万多人。该活动效果的显著,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反响。矮仔肠制作技艺传承人吕衬婵的传承基地每年要接单七八十,她每年要讲130多节课。尤其是暑假,每天活动都安排得满满的。

“这个过程中的每次活动都有系统设计,学校会对老师和学生提前开展培训,他们都能在组织带队能力、活动规则、团队合作意识、社交礼仪等得到学习,对孩子的教育远远超出了校内课堂。”何超群说,将孩子带出校园,让他们不仅能更直观地学到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能调节身心,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全方位提高社会实践和体验,很有教育意义。“东莞的这种模式在参与人数量、受益学生度、活动的逻辑结构严谨度等,都走在全省前列。”

记者笔记

创新非遗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好处多

非遗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涉及项目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可开发利用的范围十分广泛,是我们民族的一座文化富矿。近年来,东莞在非遗传承保护上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东莞模式”。“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板块。

非遗保护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孩子从小接触、了解、喜欢上非遗文化,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创新者。因此“非遗进校园”活动意义重大,对孩子的成长也有裨益。因为传承、保护、弘扬、活化非遗文化,不仅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能让孩子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当然,非遗进校园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举行展演、讲座上,还要全社会,尤其教育机构者全身心投入,进行创新式教育,比如开发适合孩子特点的课程,创新教育方式,编写因地制宜的科学系统的教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等。

可喜的是,东莞在这一方面颇具前瞻性和探索性,工作成效斐然,得到广泛认可,走在全省前列。2014年,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以仅有的8万元经费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品牌,以“种草”方式培育“非遗小粉丝”为原始目标,开启探索之旅。此后六年来,该活动每年都有创新,2015年增加活态传承,让传承人走进校园;2016年与镇街、媒体、旅行社联动,将孩子带出校园,体验“沉浸式”教育;2017年,侧重孩子体验和自我表达转化活动;2018年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从此得到东莞银行的资金赞助和青旅的科学系统研学旅游设计开发,并启动非遗进校园十大案例评选活动,非遗进校园同时走进多所高校,被纳入社会实践课程或毕业设计中;2019年,进一步带动镇街,实现全市全覆盖,非遗教育成为许多学校特色品牌;2020年,计划进入党校,同时全市性的非遗教材编撰完成……

可以说,经过6年的探索和实践,东莞非遗进校园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它由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各镇街(园区)、学校、社会机构联动,让非遗项目融入课堂,成为校园特色,校园非遗教学系统性和前瞻性十足,各级教材因地制宜,科学性、实用性明显。更重要的是,它还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现场体验“沉浸式”教学,提高传统文化审美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目前已从最初的6所学校增加到66所学校,并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尤其是校外“沉浸式”研学教育参与数量,每年有6万多学生受益。

全媒体记者 沈汉炎/文

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