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务举行水厂开放日活动。图为市民带着孩子见证放心水出炉全过程 记者 郑琳东 摄
晚上7点,朱澜下班后走进道滘教师村,回到家中,像往常一样拧开水龙头,接水淘米煮饭。
朱澜从江西来到东莞20多年,见证了东莞饮用水不断“升级”的全过程。一股股干净、安全的清流,流进千家万户,其背后是东莞拓宽水源、改造管网、全天候监测水质、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所带来的变化。
江库联网拓宽饮用水水源
东莞河涌密集、水库众多,东江穿过,依水而居,因水而兴。事实上,东莞“缺水、水源单一、供水严峻。”全市每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不及全省的六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警戒线。
即使在水乡,饮用水也不充足。朱澜坦言:“十多二十年前,从厂里下班回宿舍冲凉,冲到一半会停水”。这样的情形,虎门龙眼社区的邓子辉也经历过,“停水后,第二天水龙头里还会流出浑浊的水,一不小心不染黄了白衬衫。”
不过,这样的情形,在2015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了。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江库联网”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每天可以供应230万立方米饮用水,包括虎门、南城、长安等在内的15个镇街(园区),基本没有停水的烦恼。
“江库联网”就是将东江水引入水库储备起来,以丰补枯。2007年启动“江库联网”工程,从石排镇沙角村的东江段取水,通过二级泵站,将水注入松木山水库。然后,以松木山水库为枢纽,辐射马尾水库、五点梅水库、芦花坑水库,拓宽饮用水水源。2015年4月,“江库联网”一期建成通水,全市饮用水水源储备量从3天提高到25天,保障全市群众饮用水安全。
改造管网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有水喝,群众更希望喝上放心水、干净水。
朱澜坦言:“以前订购矿泉水。每周送三桶,泡茶、煮饭。”但现在,家里再也没订过矿泉水。他随手拧开水龙头,“你看,这水很清,可以直接淘米煮饭。”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老旧社区确实有过水浑浊现象。部分居民还特意在水龙头上安装滤阀或者过滤器,过几天清理一下泥沙,“水质没问题,主要是输送管网惹的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来料加工企业落户东莞,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各村(社区)争相建设自来水厂,全市供水企业达393家,其中九成是村级水厂。村级水厂提升了自来水覆盖面,但输水管网质量参差不齐。当时,镀锌管造价便宜,很多地方把它当作输水管道。不过,使用一定年限后,管道生锈、容易腐蚀,不仅中途漏水,还会流出浑浊的水,让刷牙、洗衣、煮饭的人措不及防。
针对老旧社区水浑浊、水压低等问题,东莞1990年启动村级水厂调整策略,“规模小、技术落后、设施老旧、水质不稳定”的村级水厂逐步淘汰。2009年起,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一批环保卫生、耐腐蚀的钢塑复合管、PE管、不锈钢管件换下了镀锌管网。其中,东江水务投资近3亿元,改造100多个供水管网老旧社区,惠及莞城、南城、东城、万江、寮步等镇街近20万用户。今年还要新建改造管网不少于400公里。
朱澜所在的社区,2015年自来水管网经过改造后,再也没有出现浑浊的水。“你闻闻,这是用自来水烧开泡的茶,与矿泉水没什么区别。”朱澜如是说。
全天候监测水质关键指标
干净的自来水,不仅让朱澜放心,更让庾仪礼欢喜。
庾仪礼在万江谷涌社区长大,见证社区几十年“停水—黄水—干净水—优质水”的变迁。没有浑浊的水,谷涌社区里的人不再单独洗白衬衫。一提起自来水,庾仪礼现在可开心了,“不用过滤器,拧开水龙头,就可以煮饭。”朱澜对自来水也放心。
一杯干净的自来水,凝聚了无数供水人的智慧和汗水。东江水务第三水厂厂长黎锦泉打开手机“优水APP”,“从原水到自来水,全过程监控。”从东江取出来的水,俗称“原水”,经过沉淀、砂滤等工艺处理后,再用臭氧活性炭过滤变成“出厂水”。然后,再经过生产岗位、水厂化验室、第三方实验室三级监测,上百项水质指标全部达标后,才进入输水管网,流进千家万户。
如今疫情,东江水务还适当提高出厂水余氯,提升自来水水质,确保市民群众用上安全水、放心水、优质水。
记者手记
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从东江提取原水,把原水变成自来水,看似简单,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保障一座城市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这不是一件小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采访中,市民面对水龙头里流出的一股清流,大伙都是会心一笑。
老百姓的饮用水安全,其背后就是供水人全天候的守护,守护着城市供水生命线。“人防+技防”,无数人的辛勤付出,确保饮水安全,提高供水质量,就是为了让大家“有水喝”“喝好水”。
如今,拧开水龙头就是清流,这来之不易。过上小康生活,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安全饮水,大家更应该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记者 周桂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