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兰和小儿子近期合影
“初审通过,预录取学校: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二小学。”今年7月,经过我市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电脑派位招生,东莞家长唐先兰顺利将二宝送入心仪的南城阳光二小,这是她第二次享受到东莞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
“东莞政策好,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这座城市让我有强烈的归属感,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顺利入读公办学校,我们也有了东莞户口,这里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幸福感和归属感,让唐先兰家庭真真切切地融入进东莞这座城市。
他乡人的在莞幸福生活
1994年,重庆人唐先兰大学毕业后选择来东莞谋生。“当时也没想太多,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想着做一段时间,不行就回老家,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孩子在莞高考……如果说,人杰地灵的重庆,哺育过唐先兰的青葱岁月。那么,湾区都市东莞,则见证了她的幸福生活。
2007年,唐先兰夫妇和大儿子外出游玩留影
来莞后不久,唐先兰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2001年,她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初为人母,避不开的是孩子成长和教育问题——是回到能够享受公办教育资源的重庆,还是继续留在东莞。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唐先兰和丈夫不免有些迷茫。“东莞是值得留下来的城市,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离开。”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先兰和丈夫四处奔走,为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寻找优质教育资源。当时,唐先兰听朋友说在莞买房可以划片入学。于是,她和丈夫决定购买一套小区楼梯房,面积虽小,但孩子也有了入读公办学校的机会,压在唐先兰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着地了。
办事流程越来越便捷
孩子上了小学,唐先兰也并未停下脚步。据她回忆,2008年前后,东莞市政府提出的“十件实事”真正为民谋幸福,其中,教育是重点民生工作。“尤其是近十年来,东莞教育经费屡次位列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第一,给予了我们家长极大的信心。”面对全市上下对教育的重视,唐先兰当时便和丈夫毅然决定将户籍迁入东莞。
“大概在2008年,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可入户,但流程较为繁杂。”回想起当时办理入户的场景,唐先兰记忆犹新,“一大串的手续办下来,折腾了近一年,才成功办理,现在就方便多了,我家二宝入户才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细微之处见幸福。2013年,唐先兰第二个孩子出生。入户时的轻松便捷让她坚定了继续留莞发展的心。“政府办事效率高,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现在,周末也能办理许多业务,真的方便了我们这些上班族”。唐先兰说,享受东莞降低入户门槛红利,身边不少朋友选择像自己一样,扎根于此。
家门口就能读到好学校
吸引唐先兰家庭留在东莞的,除了愈发便捷的办事流程,还有日益充盈的教育资源。
“犹记得,刚来东莞的那几年,学校教学环境不像现在这么好,课程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家住南城多年,唐先兰感慨颇深,“这两年,东莞大力推动教育扩容提质,仅南城,就新增了好几所公办小学,校园环境、师资力量都非常出色。前段时间路过东莞中学南城学校,隔着校门口,修缮一新的校园让我眼前一亮。听说,南城学校被百年名校东莞中学接管,家门口就能读上好学校,家长都非常期待”。
今年,东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首次全面电脑派位,唐先兰小儿子成功被南城阳光第二小学录取。唐先兰告诉记者,在东莞的公办小学,除了户籍生,还有许多通过积分入学、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等方式就读的孩子。“可以说,许多‘他乡人’在东莞找到家乡的感觉。”好事接二连三,唐先兰大儿子在今年高考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莞二十多年,早已习惯的这边的生活,他乡也是故乡。唐先兰坦言,从20世纪90年代刚出校园的懵懂少女,到如今两个孩子的妈妈,工作带娃两不误。细数下来,虽说并未有多少“壮举”能作为谈资,但平淡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
采访即将结束,唐先兰由衷说道,“父母子女一场也许确如某个作家所说‘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是,一座城市为市民带去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至少能让父母在目送孩子离开时,更笃信他们能幸福”。
【记者观察】
唐先兰的故事虽平凡,但确是千千万万个家庭育儿之路的缩影。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座陌生城市扎根,再到有质量地生活,除自身奋斗外,离不开城市的开发包容和政策扶持。
孩子教育,纵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近年来东莞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的一项重大民生事业。基于此,我市相继推出“扩充优质公办教育资源”“降低积分入学门槛、加大积分入学补贴”“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实行公民同招”“实施集团化办学”等多项与家长、学生直接相关的教育扩容提质、均衡公平发展举措。多项教育政策红利下,坚定了在莞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教育的信心,缓解了广大家长的后顾之忧。
全媒体记者 张理萌 实习生 李沅羲/文
受访者供图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