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钟瑞华:从矿工到企业老板,又走上公益之路
i东莞 2020-08-28 17:20:04

“这个小伙子在外流浪了一段时间,但他挺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我们先把他接回工作室这边,给他冲凉、换衣服、吃饭,然后再联系他的家人来接。”在位于大朗镇人和路的“让爱回家”工作室里,墙面上挂满了受助人家属赠送的感恩锦旗,钟瑞华正与志愿者们一同商量眼下的救助方案。

今年46岁的钟瑞华,年少时做过矿工、铁路工人、建筑工,饱尝了人生冷暖。25年前,他来到广东,从工厂杂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企业主管,再到后来自己创业办企业。在自己“上岸”之后,他走上了公益之路,做志愿者、资助贫困学子、创办“让爱回家”大朗工作室……

“我也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过来的,尝过绝望无助的滋味,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遇到困难的人,能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脱离困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内心富足,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钟瑞华如是说。

从矿工到企业老板

黝黑的肤色,身披红色志愿者马甲,下穿短裤球鞋,操着一口沙哑的嗓音,朴实无华的外表下,丝毫看不出钟瑞华是一个企业家,倒像个腼腆的大小伙。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没有丝毫生意的影子,除了转发一些正能量的文章外,基本就是跟流浪人员有关。

1974年,钟瑞华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幼时家境贫寒,初中没读完就背着家人偷偷去到河北,投奔在煤矿工作的父亲。

由于年龄太过幼小,他在那个私人煤矿里“赖”了十多天,老板才答应他可以留下来工作。“私人煤矿生产不规范,设施也不规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黑漆漆的矿洞里非常狭小,只能弯腰挖煤,工作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更令他心塞的是,工作苦累不说,还遇过工头卷钱跑路的事,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到头来一毛钱没见着。”回首在煤矿工作的那段日子,钟瑞华坦言至今仍有心理阴影。

后来,钟瑞华先后在山西、河北的几个煤矿里工作过,还去河南郑州做过铁路工人,也在信阳做过工地,都是一些重体力的活,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被骗过、绝望过、受助过,尝遍了人世冷暖。

1995年,正值南下打工的热潮,钟瑞华随亲戚南下来到广东,由于没学历没技术,他在广州新塘找了近两个月,最后托熟人介绍才找到一份漂染厂普工的工作,每月工资三百多元。

胜在能吃苦耐劳,8年间。钟瑞华一步一个脚印,从杂工做到了主管。在这期间,他也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小日子有声有色。也逐渐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钟瑞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出来自己闯一闯了。

于是,在2003年,他举家来到大朗,创立了纺织品贸易公司。“创业之路异常艰辛,一天睡三四个小时觉是常事,一个人既当老板、又当师傅,还是业务员、司机、搬运工,什么活不够人手就干什么,经常累到站着都能睡着。”

“但是只要你够努力、能坚持、敢拼搏,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就。”经过多年的辛苦拼搏,钟瑞华的纺织品贸易公司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还相继在中山、惠州开办了工厂。

成立救助工作室

2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钟瑞华独自走在郑州的一个街头,突然肚子剧烈疼痛,痛到冷汗直冒、满地打滚,然而身无分文,连求助都不敢。绝望之际,路过的几个好心人见状立马将他送到了就近的一个诊所,诊所医生还免费给他看了病抓了药,这才缓解了病痛。

“感谢那些好心人,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像重生一样,也为我日后走上公益之路埋下了一颗种子。”回首过往酸甜苦辣,钟瑞华有些感慨。

位于大朗镇人和路一个不起眼的铺面,是钟瑞华工作之余常去的一个地方,这是“让爱回家”大朗工作室,致力于给流浪人员提供帮助和开导,并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流浪汉与家人团聚。

2017年,钟瑞华就加入了这个志愿团队,经常走街串巷去寻找流浪人员,并给予他们帮助。随着团队规模的逐步扩大,他投资十几万元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室,让志愿者们有一个落脚点,以便更好地开展救助活动。

据钟瑞华介绍,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救助的成功案例已达80多宗,在册的志愿者也从8人增加到30多人,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奉献爱心。

钟瑞华深知大多志愿者也过得不容易,因此将开展活动的各种餐饮、住宿和交通等费用都揽在自己身上,倡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工作室的旁边,是一个叫雨花斋的素食馆,这也是钟瑞华经常资助的一个地方,这里每天都有志愿者们过来帮忙煮菜做饭,向环卫工人、老人和弱势群体免费提供午餐,日常开销主要来自社会爱心人士集资,不够的时候,钟瑞华总会伸出援手,努力维护着素食馆的日常运营。

钟瑞华:

公益之路就是我的小康生活

钟瑞华说,在他救助的案例中,有的流浪人员是因为精神问题有家回不了,还有的是自觉混得太差有家不愿意回,来自山西的老王就是其中之一。

老王告诉记者,当时他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一对儿女在读大学,迫于生活压力,在2018年初只身来到大朗找工作,岂料因为年纪太大四处碰壁,露宿街头时还被人偷去了行李,连带身份证、手机、钱包都不见了。

老王觉得无颜面对家人,也不甘就此回家,但在这个城市又举目无亲,无奈只能一边流浪一边继续找工作。被钟瑞华发现时,老王已饿得不成人形。

在与老王沟通过程中,钟瑞华知道老王擅长电焊,刚好他有个仓库正在建设,便把老王介绍给建仓库的老板,让他一边工作一边办理身份证。后来,老王身份证办了下来,仗着一技之长,老王工资越来越高,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轨。

除了救助流浪人员外,这些年来钟瑞华还资助了不少贫困学子,各种捐款也不在少数,在今年疫情期间,他还通过各种渠道筹备了一批医用口罩,捐赠给了医院、学校和生活小区。钟瑞华说,做公益让他内心越来越平和,更值得欣慰的是,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身边的亲朋好友开始热心公益事业,自己即将上大三的儿子也早早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我们现在的生活早已不愁吃穿了,我也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过来的,尝过绝望无助的滋味,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遇到困难的人,能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去助他们脱离困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内心富足,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钟瑞华如是说。

全媒体记者 见习记者 刘维佳 记者 李健武 通讯员 刘苏东/文

大朗供图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