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康|中堂镇“龙船仔”万桂成:小龙舟闯出新天地
东莞时间网 2020-09-03 09:04:24

■“龙船仔”万桂成和他的小龙舟

万桂成的工作室位于家中楼顶的一个露天阳台,工作室中摆放着各种制作工具和未成品的小龙舟工艺品,老旧的风扇在沙沙地旋转,午后的阳光照在万桂成专注的脸上。“终于雕刻完最后一个龙头了!”看着活灵活现的小龙舟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万桂成长呼一口气。今年以来,他已经完成了80多条小龙舟的订单。

27岁的万桂成是目前中堂最年轻的一名小龙舟制作达人。8年时间,万桂成已经累计制作了近800条小龙舟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他也在一刨一削的过程中,用小龙舟闯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至今制作近800条小龙舟

万桂成是中堂镇马沥村人,村里人都叫他“龙船仔”,年纪轻轻已有8年的小龙舟制作经验。2012年,万桂成从东莞市技师学校数控专业毕业,一开始找工作屡屡碰壁,加上家庭条件又一般,内心很迷茫。有一次,他在朋友家中见到摆放着一条小龙舟模型,生动别致,精美绝伦,听说是本地一位老师傅制作的。当时心里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学做小龙舟。

说干就干,万桂成买来制作工具,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钻研起来。虽然小龙舟制作与学校时学的数控专业有点沾边,但真正做起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一条小小的龙舟,由选底骨、打水平、做大旁、安龙肠、抛光、打漆等10多道工序组成,制作时间长,过程繁杂。

“一开始,我连个底骨都刨不好,总是不够平整。”万桂成说,当时中堂做小龙舟工艺品的人还不多,他就跑到大船厂去学习,慢慢摸索,不断钻研技艺。

几十米长的大龙舟,按比例缩小成一米长的小龙舟模型,讲究耐心与细致。在万桂成不断改进制作技术、攻克疑点难点后,2014年,他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小龙舟工艺成品。

小龙舟从2014年开始进入市场,从开始的几条,到2015年的150条,万桂成每年售出的小龙舟都在稳步提升。据介绍,2016年后,他每年都能售出上百条小龙舟,至今已经出售近800条。

成立小龙舟制作工作室

“别看它们尺寸小,但五脏俱全,与大龙舟制作的烦琐工序相比,也相差无几。”万桂成说,相比传统大龙舟制作,这些小龙舟模型的制作更难,制作一条往往需要六七天时间,工序一道不少,选材更考究,更需要专注和耐力,特别是龙头,讲究精雕细琢,更伤神。即便如此,万桂成也是乐此不疲。

近年来,小龙舟作为礼品和收藏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小龙舟市场的逐渐兴起,万桂成边做边卖,因为长期的钻研,技艺不断精进,小龙舟从选材到成品,他都用心打磨,精雕细琢,由此名声在外,客户也越来越多。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推广。

翻开万桂成的朋友圈和抖音,多是他工作的场景和他制作的产品。他告诉记者,通过这些社交平台推广效果还不错,今年获得佛山一家船厂50条小龙舟的订单。

中堂镇是中国龙舟之乡,龙舟寓意“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人文精神。受父辈的影响,万桂成对龙舟有着深深的情怀,他不仅是一名小龙舟制作师傅,还是众志龙舟俱乐部的一名队员。除参赛外,他平日还要帮助其他队员训练。万桂成说,之所以制作小龙舟,也是因为对赛龙舟这项运动的喜爱,让他一直坚持到现在。

不懈努力闯出新天地

在中堂,制作小龙舟的师傅至少有十几名,他们当中,很多是老一辈的木工、船工,因为热衷传统手工技艺,往往寄情于小龙舟的制作中。

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抱着试试的心态,万万没想到做出了名堂。万桂成说,中堂的龙舟技艺主要特点是“大头龙”,所以他根据市场需求而改变,甚至加入一些创新元素,因此他制作的小龙舟颇受欢迎。

今年上半年,万桂成已经完成80多条小龙舟的订单,畅销珠三角地区,甚至北京的客人慕名订购。“既然做,就用心做。”万桂成说,小龙舟的每个细节要把控好,时间要赶得上,质量必须过关,“这是一种责任和态度,也是一种工匠精神。”

小小龙舟闯出一片新天地,多年的埋头苦干得到了回报。去年,中堂镇政府出台龙舟发展三年规划,对包括小龙舟制作技艺等项目进行扶持,这给万桂成很大的鼓舞。未来,他想重新装修一下工作室,希望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龙舟制作技艺,尤其是年青一代。

见习记者 刘维佳 记者 袁健斌 通讯员 邱发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