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村小康路①|塘尾村:美丽幸福村居“唤醒”800年古村
东莞时间网 2020-09-21 08:16:43

编者按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一座座城镇持续崛起,一个个乡村面貌美丽焕新,为聚焦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真实记录人民群众为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拼搏奉献,生动呈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定格”小康路上的美丽画面,进一步凝聚起新时代东莞奋力筑梦湾区、全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强大力量,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莞村小康路”大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美丽幸福村居建设让塘尾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塘尾村一草一木皆是景 石排供图

生态文明留下美的环境,乡村振兴激发新的活力。

一场新雨过后,石排镇塘尾村格外清新,茂盛的古榕树,清澈的湖水,含苞待放的荷花,古香古色的民居,让人心旷神怡。“变化确实大,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变得这么好。”村民李大爷感慨地说,“现在生活不愁,闲时就在村公园散散步、跳跳舞,日子很舒心。”

塘尾古村落有着800年历史,被誉为岭南建筑“活化石”。在2002年获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该村日益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古村落的修缮,通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成两大生态公园与古村落连成一片,并全面整治周边环境,打造“塘尾古村落—云岗古寺—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特色连片示范区。

18年的坚守,让塘尾村魅力有增无减,水更清、山更绿,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更富裕。“我们将继续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古村落,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活化利用。”塘尾村党工委书记李煜华表示,接下来,将融合古村落的历史深度与乡村的生态风光,发展集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造塘尾旅游品牌。

 路径之困 

用心守护与发展需求激烈碰撞

“塘尾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说起村里的底蕴,李煜华难掩脸上的自豪。

面对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塘尾村民满怀感激和敬畏,并一直用心守护。凭借这些丰厚的遗产,该村获得一系列荣誉,从2002年起,先后获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等,并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尽管荣誉牌匾闪闪发亮,却暂时换不来经济效益。日子久了,塘尾村部分村民的心理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塘尾村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另一方面,该村每年要投入不少资金对古村落进行管理和维护。“2010年前后,整个村每年收入才700万元,从中至少要拿50万元用在古村落上,还不包括旧民居的维修费用,民居维修费动辄需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李煜华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该村保存有明清时期民居268座。

该村历来以勤工兴商为荣。1979年,塘尾人引进石排镇第一家、东莞第二家“三来一补”企业,率先迈入城市工业化发展快车道,率先富裕起来。但2003年前后,整个东莞的发展加速了,许多原来不如塘尾的村纷纷迎头赶上,将塘尾远远甩在身后,部分村民因此心里感到不平衡。“当时很多人觉得还是引进企业工厂更实际点,尽快把土地开发利用起来。”村民李大爷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李煜华表示,石排镇党委政府、塘尾村党工委牢牢守住文物保护底线,并通过大小会议向村干部和村民反复宣传和解释,让大家躁动的心回归理性。“先后有不下15家企业对古村落感兴趣,但大部分开发思路都具有一定破坏性,最后不了了之。”李煜华认为,发展机会可以有无数次,但古村落只有一个,破坏后就再也回不去。

“这么多年都守过来,也不差一时半刻,全村已经达成共识,要耐得住寂寞,古村落只能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李煜华坚定地说。

■塘尾古村优美的村容村貌 记者 程永强 摄

 振兴之机 

古榕树下谈天说地话小康

坚守多年后,塘尾村终于迎来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机遇。

2018年开始,石排镇委镇政府主导塘尾村美丽幸福村居建设,总投资5300万元,改造面积20万平方米。塘尾村挂职党工委副书记张丽姣介绍,该村围绕古村落,建设塘尾牌楼、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环湖步行径、滨水观景平台、鱼塘清淤水生态、叠水景观、景观绿化、夜景灯光等项目,打造了古村落前广场公园、东侧生态公园、西侧绿地片区和东门榕荫片区,并利用公园打通古村落和云岗古寺,形成两大文物古迹的综合游览片区。

不仅如此,该村还结合乡村振兴进行“微改造”,对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推进“厕所革命”,对“插花地”“边角地”见缝插绿,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并进行截污管道建设、河涌整治、美化绿化及周边建筑外立面升级改造。张丽姣表示,目前,两个公园都实行专人专职管理,制订了公园管理细则,推进公园管养专业化、精细化。

如今的塘尾村,面貌焕然一新,既有历史文化瑰宝的古色古香,又有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两者交融在一起,形成得天独厚的人文与生态资源。

记者走访的时候,步入古村落前广场公园,眼前是清澈的小湖,形成错落有致的叠水景观,一旁古朴的文化长廊贯穿其中,相映成趣。沿着文化长廊往上走,转入古村落东侧生态公园,又是另一番景象,凉亭、假山、湖水环绕,一派岭南园林的景观。两大公园之间,有一棵大古榕树,几位村民正坐在树下闲话家常。该古榕树有200多年树龄,枝叶扩展,郁郁葱葱,蔚然成林,用遮天蔽日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李煜华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古榕树,整个塘尾村有30多棵,树龄最长的有350多年。

“没事的时候,大家喜欢来榕树下坐一坐,一起谈天说地。”村民荏叔说,“村里的发展思路是对的,现在大家就居住在公园中,每天面对着这样的好环境,心情都很舒畅,觉得这就是以前向往的幸福日子、小康生活。”

 乡风之变 

口袋脑袋一起富起来

塘尾村的变化,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地游客,也让不少在外的村民陆续回迁。

“以前一直在外面开餐厅,村里环境好起来后,我就跟丈夫回到村里。”村民李女士在塘尾村经营一家美食私房菜餐馆,菜馆就开在古村落里面。她表示,房子是自家的物业,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改造成了一家干净古朴的餐厅。李女士说,因为游客越来越多,所以餐馆生意还不错,尤其是节假日,很多游客带着一家老小来的,其中有不少是从广州、深圳慕名而来。

环境变好,获益的不只商家,村里的物业收益也跟着水涨船高。“不管是村民还是村集体的房子,租金普遍提升20%,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比以前更高。”李煜华说。

乡村真正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而这也是美丽乡村的应有之意。

当前,东莞正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记者在走访中观察到,塘尾村里村道小巷卫生干净,一草一木皆是景。该村通过村规民约涵养文明乡风,可谓是既考虑到“洁净面子”又兼顾到“强健里子”。李煜华表示,当村里成为旅游景区,村民们以前各种不文明的习惯,便自然改变了,从而带动村风民风大转变。

文明乡风还在古村落的活化利用中悄然改变。在古村落的敬如公祠,王欢来耐心教着十余个孩子练习绘画书法。王欢来是深圳市人才智库重点人才,一个多月前,他来到塘尾村考察,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里。“我去过很多地方,但都不太满意,直到来到塘尾,这里的古村落保护得比较完整,甚至还保留着19座书室,是理想中的一片净土。”王欢来说,正值暑假,他就在古村落办了公益暑期班,专门教本村小孩学习绘画书法。

“像王欢来这样驻地创作的艺术家有6位,有从深圳过来的,也有东莞本土的,他们还成立了塘尾艺术家联盟,更多地创作塘尾主题作品,讲述塘尾故事,反映塘尾变化。”李煜华表示,通过艺术家驻地创作,能够活跃塘尾村文化氛围,让村民在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加富足。

 未来之谋 

唤醒乡村游价值

借助乡村振兴,塘尾古村潜藏的价值和活力正在被逐渐唤醒。

从日益增多的游客数量和分布来看,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塘尾古村也并非寂寂无闻,它古朴、原汁原味的岭南居住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意境,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李煜华表示,将延续目前良好的势头,以保护开发为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古村落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传承好。对此,有专家指出,对于塘尾村来说,发展乡村游,一方面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更好传承文化,是古村开发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在乡村旅游蜂拥而上的情势下,能异军突起的并不多。因此,塘尾村要注重差异化发展,充分挖掘文化上的“古”和“厚”、环境上的“新”和“美”,让塘尾的乡村游更加“活色生香”。

李煜华表示,塘尾村旅游资源丰富,加上正在打造“塘尾古村落—云岗古寺—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特色连片示范区,兼具古村落历史深度与乡村生态风光,“塘尾特色”逐渐凸显。接下来,将结合这两方面资源,发展集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塘尾旅游品牌,擦亮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牌子,更好保护传承古村传统文化。

据了解,早在2002年,塘尾村就对古村落里的私人民房实行统筹管理,规范出租行为。截至目前,已有95%以上的村民签署了统筹出租协议,为后续统筹推进古村落保护开发奠定基础。

发展旅游产业,完善配套至关重要,塘尾村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一方面,该村正全面建设塘尾城市更新项目和塘尾商业步行街项目,完善相关商业配套,为旅客提供休闲消费场地。其中,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48亿元,已开展前期服务。商业步行街项目总投资1020万元,已于3月动工,9月将完工;另一方面,该村利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康王宝诞”,策划推出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聚集更多人气,浓厚旅游气氛。

插上旅游的翅膀,未来塘尾村更加可期。

记者 李健武/文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