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许玉英:从“流水线女工”到“全国劳模”的逆袭之路
i东莞 2020-09-21 15:12:19

许玉英,今年41岁,茂名信宜人,中共党员。22年来,她先后荣获2008年“全国优秀农民工”,2009年“广东省劳动模范”, 2011年第十届“东莞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2011年第三届“东莞市道德模范” 提名,2011年“东莞市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6年东莞市东城区“敬老爱幼、乐助先锋”等荣誉称号。

梦想,创造无限可能。风雨兼程22年,无论在任何岗位上,许玉英始终忠于内心深处的梦想,在本职的岗位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尽心尽力,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份、每一天的工作。成功实现了从“流水线女工”到“全国劳模”的逆袭之路。

每天工作12小时

流水线上勤劳的女工

1998年,刚满18岁的许玉英,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跟随老乡来到了东莞,进入塘厦一家电子厂。

那时,靑春年少的许玉英满以为上班就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从事办公室文员之类的工作。谁知道居然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工,迎接她的除了微薄的薪水,就是机械般的流水线生活,还有班组长高压般的态势和严厉的要求。

心理上的落差,一度让她很难接受,曾经想过放弃。但生性好强的她转念一想:“自己初来乍到,路费都没赚回来,回去以后如何面对父母,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经过再三思量,许玉英忍着泪选择了留下。

在那里,车间没有空调,特别是在髙温的季节,她在流水线一站就是6个小时,每天工作时间都是在12个小时,汗流浃背,让人喘不过气来。除了中午半个钟的吃饭时间和上洗手间十分钟的时间外,几乎没有休息。

流水线上的工序是一个连贯性的工作,稍有疏忽或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后段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成为废品。那时,许玉英负责插电子线路板,初学的时候,她丝毫不敢放松,目不转睛,眼睁睁盯着线路板插孔,只要机器在不停地转,她的十个手指头拿着零件就是不停地插,不敢稍停片刻,没有一刻休息。

每天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许玉英的双手也被插破,血流不止,钻心地痛,十个手指经常贴满了创口贴。

“那时,我虽然觉得工作很劳累,很辛苦,也忘了自己不知多少次默默哭过,但我从没感到这份工作卑微。相反,对于我来说,能从乡村走出来到这里找到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很珍惜。”许玉英回忆道。

不甘平凡努力“充电”

6年辛苦拿下大学本科文凭

半年后,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许玉英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钱还不够,又从老乡那里借来450元,开始了边工作边报名参加电脑培训的学习。由于白天上班很忙很累,没有休息时间,她就利用晚上不加班的情况下跑到电脑培训班埋头扎根学习。半年后,她熟练掌握了文字、表格等一系列电脑操作技能,并成功考取了电脑操作资格证书。

由于在平常工作中勤学、苦干、苦练,她得到了车间组长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几个月后,公司内部招聘人事行政部文员,她尝试去竞聘,没想到终于圆了想成为办公室文员的梦想。

“那一年,是我出来打工的第2年,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既没有轻轻松松地休过一天假,也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许玉英感慨道,说实话,想到工作时受苦受累,心里委屈,甚至后悔当初选择了出来打工。但是时至今日,她十分坦然地说:“我不后悔,甚至庆幸自己做了这样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些历练,我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为了让自己将来在工作中有更多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许玉英并没有满足只会电脑操作,而仅仅做一名文员,反而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圆自己的大学梦。

那时,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休息的时间复习中学的知识。由于离开学校已多年,大部分中学知识都忘掉了,只有一边自行复习,一边参加成人高考辅导班学习。

上辅导班课时,她经常听不懂老师讲的知识要点,于是课后便找老师求助。每天早早起床,利用上班前的一个小时苦背数学公式和抄写、默写英语单词、句子。

就这样,她终于顺利通过了成人高考,取得了专科学历,后来又经过近三年孜孜不倦的自学,完成了17门科目的考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本科学历,“那一年,是我出来打工第6年。”

新岗位新锻炼

不到2个月从筹建到投产

2004年7月,许玉英找到了一个人生中更加宽阔的舞台——位于大岭山镇的东莞新洲印刷厂,刚去时,初任人事部的薪酬助理,不到两年因为对薪酬业务熟练而能干,她又被提升为人事部主管,负责厂里的薪酬管理工作。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于公司的事情,她从来不挑不拣。即便不是份内的工作,只要工作需要,她都从不推诿,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始终如一地把它做好。同事们评价道:“主人翁精神,责任心极强的一个人。”这种对工作态度、对工作的执着很快就得到领导赏识,经过4年的工作历练和辛勤付出,之后她又被提升为人事部经理、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身兼数职。

2011年2月,公司为了壮大规模,选择去湖南郴州投资建厂,当时企业派她前往。虽然她知道:去后人生地不熟,自己是广东人,水土不服,饮食生活都不习惯,地方方言也不懂,这意味着要面临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前往。”

去后,许玉英一方面负责招工,另一方面协助新厂筹建,还得兼顾东莞总厂自己主管的部门日常事务。当时,她身患胃痛、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缠身,住的是租赁农村的民房,别说空调,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极其艰苦,非一般的人所能想象。

为了能尽快招到工人,天蒙蒙亮就下乡宣传招工,出门时,她的包里带的就是一瓶水,几瓶药,几块饼干,犯病了就服几粒止痛药,饿了就吃几块饼干。有时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去医院就诊。医生强烈建议住院治疗,但是她因放不下手头的工作,恳求医生为其做临时性注射点滴治疗。有时,因为输液时间长,担心影响当天下乡招工效率,到了9点半还没有注射完,她拔掉针头就走。

“每天晚上下乡回来已是9点多钟了,回到宿舍自己煮稀饭吃,吃了后又要接着开总结会议及布置第二天的工作,了解东莞总厂当天部门的工作情况,每天忙到凌晨1、2点钟才能躺下休息,实在疲惫不堪。”许玉英回忆起当年艰难岁月。

就这样日复一日,她涉足了那里的山山水水,走遍了那里的22个乡镇,招到了800多名员工。为工厂从筹建到投产不到2个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时间、争得了效益。因为筹备时间之短,效率之高,在当地所有落户园区的企业中一时传为佳话。

不辞辛苦筹备新公司

助公司业务上规模上阶梯

不满足于现状,是许玉英一直以来对自己人生的不断追求。为了在不同的行业锻炼自己,2012年7月,她又开始了人生中又一崭新的历程。许玉英离开了新洲印刷厂,进入了金融行业,华夏人寿保险东莞中心支公司(三级机构),担任筹建负责人。

公司开始筹建的时候仅仅只有2个人,她全身心参与到公司筹建的每一个环节,积极配合领导工作,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就低投入、高质量地完成了选址、装修、招聘、培训等所有开业的准备工作,确保了公司顺利开业。

开业之初,人事行政部工作重,人手缺,要克服重重困难。一方面自己承担了大部份工作,另一方面,对仅新入职的人员手把手指导,使各部门的工作迅速进入正常运转状态。尤其公司起步初期费用紧张,她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一边创保费收入,一边严把支出,为公司排忧解难。

为使公司健康、规范、得以有序发展,许玉英完善了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2013年6月,公司开业后,公司高层领导安排其分管银行保险业务工作。为了保证计划目标的顺利完成,这一年里她每天都是围着目标转,跑网点、想办法、找重点、沟通关系,制定了相关网点和业务员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力促银行保险的业务上规模。

公司从筹备期时仅仅3-5个职员扩展到了如今的500多名职员,3个支公司的分公司(二级机构),业务成交量也飞速猛增。公司业务逐渐上规模,一步一个阶梯,一年一个辉煌。作为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的许玉英,任务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从1998年到2020年,风雨兼程22年,从零开始,梦想让许玉英创造无限可能。无论在任何岗位上,她始终忠于内心深处的梦想,在本职的岗位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尽心尽力,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每一份、每一天的工作。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关心帮助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动力,内心的梦想让她没有停下脚步。

最引以为豪的是,2011年许玉英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所有这些荣誉都是我人生成功的起点,不能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中,要视它为未来奋斗的希望和动力,一步一步向前,永不止步。”她是这么说的,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全媒体记者 吕晓敢/文

受访者供图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