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时,环村路的建设,给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今年已有84岁高龄的谭庆何,是洪梅镇梅沙村的老党员之一,他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队长,做过农村工作,一路参与着梅沙村的发展建设,在他看来,梅沙村的路修好了,四通八达了,村的发展就加速了!
作为洪梅镇的第二大村,梅沙村通过“修路”,党建引领,融入“大规划”三方面,实现了村集体的小康生活,数据显示,梅沙村的村集体资产总额从2005年时的5260万元,翻了数倍,截至今年6月底,梅沙村集体总资产已达37773万元。
要发展,先修路
梅沙村东西两侧紧邻洪屋涡水道、民田涌水道,村内有丰富的水系及成片的农田,自然条件优越。但在生产队年代,梅沙村还是条传统的小村,房屋以瓦房为主,到处都是泥泞的小村道。如今的梅沙村,已是典型的水乡村庄,楼房沿河而建,错落有致,一河两岸的美景也逐渐形成了特色,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谭庆何年轻时在梅沙村从事种植务农工作,30岁时就当上了生产队长,还入了党,“梅沙村的村民非常淳朴,对村发展有好处的事都非常支持。”谭庆何还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村里提出建设环村路,村民都非常期待,虽然修路的过程中也有些摩擦,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尤其是环村路修好后,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出门的便利,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说起当年修路的事,梅沙村委会一位负责人记忆犹新,他说,环村路修好后,在多部门还有村民的支持下,村委又陆续投入了500多万元,完成了村际联网路建设,现在的梅沙村,水乡大道、望沙路等主干道路穿越村内,交通优越。在修路的同时,村委还将村内危桥拆除重建,有效地提升了村内整体环境,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后来,结合创建宜居社区、镇级名村工作,完成了入村路口景观休闲步径、舞台广场、桉树公园和对环村路树木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
党建引领,齐奔小康
美丽的乡村要发展,少不了对各种大小事的研究讨论,而村民们如何顺利地理解这些“大小事”可能带来的变化或影响呢?
此时党员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员们都在最基层,平时左右邻舍闲聊时最好沟通了。”有着52年党龄的谭庆何每次走在小巷子里、马路边,都常被村民拉着聊上几句,有时是家常,有时候是相关政策的普及或解释工作。
“在我村土地整备过程中,得到老党员的大力支持,积极在村内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氛围,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梅沙村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现有党员110人,退休党员就近60人,占了一半以上,党员们会不定期组织考察学习活动,并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分享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在各部门和村民的支持下,梅沙村先后建设了综合服务大楼、亲水平台空间建设、内河涌一河两岸护栏及凉亭建设、市场路升级改造工程和村路口美化工程等,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
另外,为满足村民们的日常需求,还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设有老人日间照料、亲子乐园、市民学校等。退休后的谭庆何,时常去服务中心读读报、与老朋友们闲谈大小事,充实舒适,“看着家乡一步步变好,我非常自豪能够参与其中!”
融“大规划”,展小村风采
有数据显示,梅沙村的村集体资产总额从2005年时的5260万元,翻了数倍,截至今年6月底,梅沙村集体总资产已达37773万元,集体经营性总收入也从当年442万元增长到1444万元,纯收入更是连年上升。看着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谭庆何感叹梅沙村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是的,村的发展有两条路,一条是道路,另一条是“思路”。
作为洪梅镇的第二大村,梅沙村被选入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特色村庄之一,也是望洪枢纽新城范围内唯一的特色水乡村庄。近年来,梅沙村围绕“政府主导、连片开发、单元平衡、属地负责”的总体要求,通过调整规划、设计布局、配备指标等方式,加快推进梅沙单元土地资源整合,承接重大优质项目,积极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水乡功能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梅沙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新规划,梅沙村将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新平台与新产业联动,强化单元区域经营性用地与公共设施、营造高品质的城市和产业空间,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和单元建设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产城人融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村里还将优化平衡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高水平规划教育、文化、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统筹推进片区内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单元开发整体价值,努力打造产业优化、设施齐全、功能互补、环境友好的水乡新城引领区。
全媒体记者 张喜林 通讯员 黄珏
通讯员 苏智燊/图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