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江头村第一书记邓助严:建立蔬菜基地,助力脱贫攻坚
i东莞 2020-10-14 18:09:19

邓助严是虎门镇市政水务局的一名干部,之前是镇环卫所所长,2019年他主动申请参加扶贫工作,当年5月份派驻仁化县董塘镇江头村扶贫,任该村的第一书记。

接手江头村时,江头村已经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就在邓助严上任不到一年,仁化县“软弱涣散村”现场会就在江头村召开,江头村摘去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今年,因为江头村扶贫工作成绩出色,中央和省市媒体组团报道了江头村的扶贫事迹。

▲邓助严下地干活

邓助严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软弱涣散村”在他的领导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成为媒体关注的扶贫典型。带着好奇,在上周末,记者在虎门采访了回虎门探亲的邓助严,这位个子不高,却很壮实的年轻人给记者讲述了他扶贫路上的几件事,让记者看到了一个扶贫干部在异地扶贫的生活轨迹。

“最心酸”:男孩穿裙子

扶贫路上,有很多的事虽然过去了很久,邓助严仍记忆犹新。

“2019年4月的一天,我刚刚到江头村不久,就到村里的一家帮扶对象家去家访。这户人家一共有6个人,3个孩子3个大人,其中老人中风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3个孩子还小,一家人只有一个劳动力。日子过得很紧巴。当时我还了解到,这个中风的老人儿子死了,现在的劳动力还是儿媳妇在他家招的‘女婿’。我到这家时,看到家里的3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最小的孩子穿着洗得变色的裙子,我以为是女孩,后来经介绍,才知道是一个2岁多的男孩,穿的裙子是姐姐穿不了的裙子。因为想着节省,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当时我几乎心酸得都掉泪了。”邓助严说。

从这家家访回到村委会后,邓助严就马上给虎门的妻子打电话,让妻子买了不少童装快递给他,他就送给这家帮扶对象。

“从这件事后,我就特别留意,村里缺少衣服的村民还不少,虎门是服装大镇,有服装企业主动捐赠,再联系一些服装热心人士,尽量筹备一些合适的衣服送给村民。”邓助严说。

“最头痛”:如何扶志?

扶贫工作,最关键的就是“扶志”,就是如何让帮扶对象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但“扶志”也是最难的工作,让邓助严很“头痛”。

江头村过去是矿区,村子附近曾经开过矿,村里的人过去大多依靠矿山生活。在矿山打杂,工作轻松还挣钱不少。早些年矿山关停了,一些人就必须回到土地上,自然有些受不了。

“我们村里有一个帮扶对象,以前靠矿山、木材业兴旺,随便在村里打点杂工就能生活得滋润,后来就只能种地,杂工也不好找了,生活压力大。因为贫困,生活水平下降,他脾气越来越暴躁,喝酒的时候越来越多,连自己的老婆都被他打跑了,就剩他和一个上中学的女儿生活。我到村里工作后,就上门做工作,让他改掉坏习惯,并把他安排到村蔬菜种植基地上班,可他暴躁的脾气却一时改不了。”邓助严说道。

邓助严继续对记者说:“上班过程中,管理人员批评他几句,他就要和人家吵起来。一次他闹的公司生产都没办法进行,公司就把他开除了,这下他更是大闹,把垃圾桶的垃圾全倒在公司门口,周六半夜给我打了好多次电话。回到村里,我主动到他家聊,让他多为上学的女儿着想,最后他答应给公司道歉,承认错误,公司又让他上班。此后,我基本每两三个星期都和他谈心,鼓励他努力工作,树立劳动致富的志气,好好培养女儿。还别说,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他现在工作的认真和踏实多了。”

“最自豪”:在村里建起了蔬菜基地

扶贫工作近两年来,要说最自豪的事,邓助严说,那就是在村里建成了一个200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这个基地名字叫“丹霞女蔬菜种植基地”。

邓助严表示,江头村地理条件比较好,一条铁路穿村而过,村里地势平坦,但因为缺少规划,土地资源没有整合,村民种植各自为政,农产品五花八门,仅可以维持村民的基本生活。如何让土地最大化的创造经济效益?

“我到江头村后,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些问题。2019年下半年,一家农业公司到村里承包了几百亩地种植玉米,当年,就取得成功。我们了解到该公司的销售渠道畅通,种植技术成熟,认定是我们村发展产业的契机到了。我多次召开班子会,让班子领导带头,发动党员特别是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将村民手中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实施蔬菜种植基地项目。”邓助严说。

受访者供图

现在,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2000多亩,并正式命名为“丹霞女蔬菜种植基地”,这个基地,解决了10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每年为周边村民带来300多万元的务工收入。“‘丹霞女蔬菜种植基地’的成功,得到上级的肯定,各级媒体纷纷报道。”邓助严说。

邓助严告诉记者,“丹霞女蔬菜种植基地”的成功,是他扶贫工作中感觉到最自豪的事。

受访者供图

“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展水果青瓜、圣女果,试验种植其他特色水果,甚至请了专业的农旅开发策划公司进行设计,逐步谋划往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方向发展。我的理想是,当我再回来的时候,江头村是一个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农村。”邓助严说。

“最感动”:老党员熬夜做回乡“手信”

扶贫工作中,有一项工作至关重要,那就是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江头村之所以成为“软弱涣散村”,班子不团结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助严上任前,领导就和他交了底。

“我在到江头村上任前,就基本摸清了这个村班子不团结的原因。到村上任后,我就马上着手解决班子不团结的问题,对班子领导,一个一个主动谈话谈心,当好他们之间的调和剂和润滑油。同时发动村里的老党员,一起做班子成员的工作。可能是我在工作中不偏不向的原因吧,村里班子领导和我的关系都很好,加上我尽量每周召开例会,让大家把工作和困难摆出来,一起讨论和分工合作,时间长了,大家心里的隔阂都慢慢解开了,班子自然也就团结了。”邓助严说。

由于长时间和村里的老党员接触,邓助严也和村里的党员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今年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任务重,我一直在江头村主抓疫情防控工作。其间,有两三个月没有回虎门探亲。抓扶贫走访、抓疫情防控,人瘦了一大圈,村里的不少人叫我到他们家吃饭,虽然都没去,但也让我很感动。最让我感动的是,疫情防控工作告一段落后,我计划回虎门探亲,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知道这个消息,熬夜给我做了一大包当地的特色小吃,一大早就送到村委会,说让我回虎门给家人带点‘手信’回去尝尝。那一刻,我的眼眶湿了。”邓助严说。

全媒体记者 雷元全/文

全媒体记者 陈帆/图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