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院士”②|汪卫华院士:专注新材料研发 推动产业化落地
i东莞 2020-10-26 20:14:05

“每年,我都会有一半时间在北京工作生活,而另一半的时间,都会留在东莞。”如果有闲暇时间,汪卫华会来到松山湖畔散心,走一走,看一看。他感慨,这些年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日新月异。

当前,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正经历由“园”变“城”的阶段,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不断推进,一系列重大科学平台加速集聚松山湖科学城,不少院士“大咖”陆续来到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创业。走在松山湖高新区的小路上,指不定还能与汪卫华来一次“邂逅”。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四大核心板块布局基本完成,明确了10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4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30篇,其中在《Nature》上刊发7篇。实验室已孵化了19家产业化公司,分布在松山湖、塘厦、大岭山等镇街(园区),科技成果开始进行产业化。

科研成果入选国家级科学进展

作为一名材料物理学家,汪卫华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研制出多种新型非晶材料,致力解决非晶合金脆性难题、推动非晶材料的应用等多个学科应用难题,在《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因其杰出的领域科研成就,2015年汪卫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是汪卫华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成果入选其中。这也是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首次入选国家级“十大”科学进展。

汪卫华表示,研究团队采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开发了独特的高通量实验方法,实现了非晶合金的快速筛选,研制出高温高强非晶合金材料新体系。

高通量实验方法在非晶合金领域的应用,有望解决非晶合金新材料探索效率低效的难题,实现非晶合金新材料的高效探索,获得更多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拓宽非晶合金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范围。

读到这,不少人会对“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产生疑问。这项科研成果是什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要知道,折叠屏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多次开合,如果材料柔软性、耐磨性、柔韧度达不到一定要求,屏幕很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等不良现象,影响正常使用。而非晶合金兼具金属和非晶、固体和液体特性,被认为是继钢铁、塑料之后的新一代工程材料,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在华为Mate Xs折叠屏手机中,该科研成果就应用其中。华为Mate Xs折叠屏手机中的核心零件“鹰翼铰链”,就有使用锆基液态金属(非晶合金)材料,这类材料良好的成型性、高尺寸精度、工艺和成本优势,可促使其成为新一代智能手机的主流结构件。

在汪卫华带领下,该团队目前已经获批2019年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专项支持,项目名称为“新一代非晶合金的设计、制备及先进制造基础研究”。项目的实施有望推进块体非晶合金在高端制造、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机器人等更多高新技术领域得到应用。

引才引智充实发展“里子”

能取得好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有能力的创新队伍。自2018年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成立后,汪卫华重视引才引智,不断充实发展“里子”。实验室里数百位科学家也是社区内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东莞产业环境好,而松山湖生态环境好,对人才有吸引力,能予以科研工作新启发。在这里可以尝试科研与产业化模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决定留下来。”与其他城市相比,汪卫华更欣赏东莞制造名城的活力。他表示,这里产业链相对完善,能为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汪卫华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展的前5年里,主要任务还是聚焦在实验室建设,包括科研场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

揭牌两年多以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拥有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在内的共10位院士,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流的智力支撑。

除院士团队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还成功引进陈东敏、赵金奎、汤雷翰等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据汪卫华院士介绍,实验室引进包括港澳在内的20多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多元化人才队伍框架初步显现。

力推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如何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汪卫华表示,相比其他城市而言,东莞产业链完善,科研成果能很快对接市场资源,及时应用与检验,能为产业化落地提供良好基础。

因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着力打造四大核心板块,包括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其中,创新样板工厂是致力于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提供强力的引擎。

松山湖周边环境给成果转化带来了便利,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表示:“由于松山湖科学城周围有很好的制造业产业化环境,通过实验室的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把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出去。”

记者梳理发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已经引进24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了19家产业化公司,分布在松山湖、塘厦、大岭山等镇街(园区),科技成果开始进行产业化。今年,实验室的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项目还获得了东莞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立项。

依托多元化人才队伍与学科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酒香不怕巷子深”。汪卫华院士说:“我们有很好的人才和平台,这样的平台是很多企业不具备的,但这个平台是开放的,他们可以带着问题或需求来跟实验室合作,利用实验室的能力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过企业合作,可以明确需求导向,帮助我们生产实践。”汪卫华院士表示,“好的原创性的科学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不仅仅是来源于书本和杂志。”在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通过合作,正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新“源头活水”。

近三年在松山湖工作生活经历,汪卫华逐渐适应这里、喜欢这里。问及今后科研的想法与计划,汪卫华告诉记者,未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进行更多前沿材料研发,并且希望能参与到国家战略材料研发过程当中,能为国家新材料领域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与中国航发集团、钱学森实验室以及本地龙头企业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通过联合实验室就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未来,也仍会积极牵手东莞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材料应用等难题,不断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全媒体记者 张帅 文/图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