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院士③|工研院、广智院背后的“院士力量”
i东莞 2020-10-28 09:18:30

■工研院外景 工研院、广智院联合供图

“承载理想,扬帆起航。”近日,记者走进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来到张国军的办公室,只见墙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书法作品。该作品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笔下。张国军表示,这是李院士的激励:做事情要有理想、有情怀,才能将事情办好。

张国军现任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院长。在李培根和邵新宇(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两位院士的指导下,张国军带领工研院、广智院一路披荆斩棘。

其中,工研院目前已申请各类知识产权600余项,建立集中式技术服务中心,为10000多家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并积极推进自主研发及成果转化,孵化出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而工研院牵头建设的广智院,紧密围绕制造业,以高精高效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重点研究方向,已在驱控一体化、物联网、机器视觉、3C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无人自主技术、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形成核心技术与产品,成为华为、美的、格力、吉利等世界500强企业核心供应商。

院士担任项目总负责人

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对于广东,张国军并不陌生。读博期间,在李培根指导下,他曾参与过由邵新宇牵头的广东顺德科龙电器项目。加之他所学的制造系统、制造工艺研究偏重实践,他经常跑车间、跑企业。张国军说:“我来东莞工作,是李培根院士的安排。他认为我对广东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让我来这里工作。”

张国军自2008年来到东莞后,眨眼间已过了十二个春秋。

张国军表示,得益于两位院士指点,在莞发展12年,工研院和广智院在四件事上小有成就。

“人来了,事就好办!首先就是建团队。”工研院建院初期,邵新宇时任工研院院长,张国军时任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全院只有20余人。这些年,通过引进创新团队,目前工研院和广智院研发人员数量有800余人。仅发展五年的广智院,就已获批1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支广东省创新团队,1支东莞市创新团队。

第二件事,张国军认为很有价值。在过去的12年里,工研院和广智院因杰出的科研能力,多次参与到国家战略规划当中,其中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就是从这里发起,建造的智能制造车间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并被选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的唯一示范现场。该项目由邵新宇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张国军担任现场总指挥。

第三件事是提供技术服务。张国军表示,工研院已建立了设计、检测、测量、激光加工、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6大技术服务中心。尺寸测量中心是全球GKS测量网络的重要节点;检测中心先后获得CNAS、CMA、EPA、CPSC等国内外检测资质2000余项,资质居东莞首位,全省前三,先后为10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集中式高端技术服务。

而广智院目前已为机械、电子、汽车、家具、3C等行业提供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技术服务,服务累计超过2000项,产品在300多家龙头企业推广应用。

此外,在产业孵化方面,工研院和广智院也卓有成效,打造“华科城”系列孵化器,建成9个产业园区,其中包括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孵化面积超5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900余家,其中自主创办企业7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

立足本土改良制造技术 

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工研院和广智院能取得亮眼的“成绩单”,张国军认为少不了两位院士的功劳,积极革新研究院体制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即“三无三有”,“三无”即无级别、无编制、无运行经费,“三有”即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市场盈利能力、有“创新创业与创富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得研究院能抛开束缚,大胆探索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创新之路。

除了创新体制,研究院对自身定位也有着清晰的认识,广智院以“格物穷理、守正出奇”作为建院理念,这是李培根院士所倡导的。

“李院士常常教导,研究院的研发工作应该贴合本地特点,同时科研工作的开展要用心专一。广东制造业发达,‘守正’就是研究院专注于制造业展开科研;‘出奇’就是研究院重点围绕广东3C等产业,开展轻载机器人研发。”张国军说。

“轻”不代表简单,而是对于精度要求更高。众所周知,手表是精密度要求很高的产品,为确保打磨的精度,要求机器人刚性好;与此同时,复杂曲面的设计,又对设备柔性要求很高,这本身就存在矛盾。

为解决这一难点问题,研发人员创造性地巧妙结合机床的刚性和机器人的柔性,实现了“刚柔相济”。如今,由广智院提供的智能设备,已经在东莞嘉泰钟表有限公司实现了加工打磨环节的全部人工替代,生产效率提高超过130%。

 院士金句 

■李培根院士

“研究院的研发工作应该贴合本地特点,同时科研工作的开展要用心专一。”

 院士力量 

■邵新宇院士

担任项目总负责人的“数控一代”智能制造车间被选为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指导案例

院士助力打破国外垄断 攻关“光刻机光源”难题

目前,广智院的“工业大数据”项目也正积极进行科研攻坚。该项目由李培根院士牵头指导。“工业大数据”项目名为“广智云”,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云上”服务。以前有许多企业需要买软件才能实现线上生产管理。而项目建设后,软件是安装在云端,只要联网就可以享受到服务,便捷且降低成本。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智云”产品已经在华贝、格力、胜利精密等企业应用,并为珠三角区域2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SaaS服务,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成为广东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云服务产品商。

除了研发“广智云”,广智院还积极突破核心技术。张国军表示:“当前,研究院逐步开始引领产业发展。在无人自主技术方面,研发跨域无人系统,做海、陆、空自主无人系统的协调发展;开发出国际首台单模块5000瓦工业级光纤激光器,以及国内最高功率3万瓦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目前,正在开展光刻机光源等‘卡脖子’难题研究,支撑国家重大工程。”

松山湖畔,机器人产业目前聚集效应已逐步显现,在院士的助力下,工研院和广智院俨然成了两颗闪耀的“明星”。

记者 张帅/文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