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峰会|听听院士怎么看“AI+医疗健康”前景
i东莞 2020-11-02 19:54:55

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在11月2日的东莞松山湖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中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AI+医疗健康”的探讨既应景又前沿。

现场,院士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齐聚一堂,探讨“AI+医疗健康”的前景、应用,为加强人工智能应用于不同医疗场景出谋划策。

会上,七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围绕着“AI+医疗健康”的主题做报告,涵盖了医学智能装备智能化、AI在中医药技术进步中的应用、大数据在新冠防控中的应用、智能健康系统建设等内容。院士支招,智慧碰撞,这场学术前沿的交流将会擦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秒看懂!

院士主题报告精彩内容汇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

我国医学装备智能化的第一个发展趋势是大数据智能用于读片(医学影像识别),根据浙大邵逸夫医院和AI所合作的角膜炎图像智能识别与辅助诊断系统数据显示,AI目前达到的诊断准确率接近80%,超越96%的测试医生(421人)。

第二个趋势是大数据智能+医疗装备正在中国出现,比如智能超声诊断仪等。

第三个趋势是人机融合增强智能的医学装备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医疗场景下,人机融合增强智能的医学装备能减少辐射等有害物质对医患双方的伤害。

另外,跨媒体智能的医疗产品出现、群体医疗健康体系的形成也是“AI+医疗健康”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授张钹: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医疗和健康,医疗健康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医疗人员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发生重要改变。“望闻问切”是传统的诊断方式,这是一种基于知识驱动的决策系统,一方面,专家知识与经验非常匮乏与昂贵,不能覆盖全民;另一方面,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决策,错误率较高。未来,AI将辅助传统诊断方式,开出更准确的药方,减少医疗人员的判断失误,增加病人得到合适治疗的概率,从而帮助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程京:

人工智能对中医药技术进步同样有帮助。比如在糖尿病的诊断中,中医有种特殊的诊断方式称为“看眼象”,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眼黑和眼白,得出一些医疗判断。在AI引进“看眼象”领域后,这一诊断变得更加准确。基于AI的眼象糖尿病辅助诊断系统数据显示,在测试的857例诊断中,AI“看眼象”的准确率高达94.81%,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在90%以上。有了AI的加持,中医对公共卫生的贡献将显著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

在过去几个月中,大数据被证明是疫情防控中的关键技术。大数据为什么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因为它具备数据获取与采集、数据抽取和集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建模和分析、图像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可视化六大功能,经过这六项处理,我国的疫情防控的效果和效率都大大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教授蒲慕明:

人的大脑非常复杂,人工智能向类脑人工智能发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目前,脑机智能技术需要创新脑机接口和脑机融合的新方法,以电、磁、光、超声等方式来调控脑活动,并且配备新一代机器学习模型和类脑计算系统。未来,类脑人工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

全媒体记者 见习记者 唐卓 记者 曹丽娟/文

全媒体记者 郑志波/图

全媒体记者 苏祖洪、杨溪、黄智谦、陈奕希 黄钧波/视频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