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峰会|院士专家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把脉”
i东莞 2020-11-03 21:57:24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松山湖科学城如何精准定位?如何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何在承接国家战略任务有更大作为?有哪些科学城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11月3日,在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2020年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上,10余名院士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把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等院士专家出席座谈会,围绕科学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城市规划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高端科技人才集聚等内容,谈建议,说感想。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作为发言的首位院士,周济直言,新的历史机遇下,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规划和布局。

现场不少院士专家都认同这一观点。“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括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两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十分重要。”陈和生表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需要广东省加强领导力度,统筹协调两大科学城发展,做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科学城的发展少不了大科学装置作为支撑。陈和生表示,大科学装置投入巨大,运行周期长,并且需要高水平的队伍参与运行,因此,从建设布局上,需要国家层面统筹部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当前,国内不少地方都想规划建设科学中心,布局大科学装置,然而,在这些事情上,需要理性看待,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建设发展。”李国杰说。

何镜堂院士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在城市建筑设计上颇有建树。秉承着松山湖高新区“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规划设计理念,他提议,在松山湖科学城具体建设上,应将科技、人文、生态三者并重,重要地区的标志建筑可以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部分建筑还可以融入岭南元素。

瞄准领域

错位发展

无论是大科学装置的布局,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都需要围绕具体的领域定位开展。座谈会上,不少院士专家认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发展需要明确的定位,这需要明确到具体领域及方向。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要瞄准国家战略和前沿研究。”徐建中院士表示,科学城建设需要优先考虑国家战略需求,而当前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研究创新需求较大,可以有针对性地抓住机遇,努力打造成为该领域研发高地。

张景安院士同意科学城建设需要聚焦具体领域,但他认为,松山湖科学城目前在新材料领域布局和吸引了许多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行业企业汇聚,因此,科学城如果聚焦新材料领域进行发展,将有望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材料科学城。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樊建平则表示,东莞与深圳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者应该错位发展。深圳在信息领域发展迅速,而生物医药作为科学中心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东莞可以考虑以此作为方向,将生物医药作为松山湖科学城核心点去发展。

现场,院士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有的专家还结合案例,分析硅谷等地方发展历程,启发松山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希望以此推动松山湖高新区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跨越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全媒体记者 张帅/文 郑志波/图

视频记者 杨溪  陈奕希 苏祖洪 黄智谦  肖丽香

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