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粤北韶关市仁化县扶溪镇厚塘村,一片片橘林随山势起伏,郁郁葱葱.放眼望去,一颗颗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醉人的丰收景象,把山间点缀得多姿多彩。
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农民眼里的“香饽饽”。凤岗驻村扶贫工作队主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种养,进行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种柑橘年收入四五万
一大早,厚塘村村民邓庆卫来到自家果园里,为柑橘除草、施肥,看着挂满枝头的果实,幸福之感溢于言表。
“以前收入就不多,一年只有四五千块钱,主要收入靠种几亩田,还有打一些零工,相对贫困一点,钱不够用也没办法。”邓庆卫回忆道。
邓庆卫家有3口人,妻子因患内风湿慢性病基本丧失劳动力,仅能操持简单家务,儿子上学也需要不少的开支,一家人的生活都要依靠邓庆卫种田和打零工来维持。2015年,他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846元,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邓庆卫喘不过气。2016年起,东莞凤岗扶贫工作队的到来,为这个困难的家庭带来了曙光。
说起家庭收入的变化,邓庆卫一脸幸福:“政府给我们规划,种子、肥料、投资很多,又给我们上课。后来再慢慢富起来,我种了7亩柑橘,400多棵树,平均一亩收入差不多有1万块钱左右,现在种柑橘的收入有4、5万元了。”
“利用我们村的柑橘合作社,发挥这个合作社的作用,凝聚贫困户的力量,大家集合起来,发展成片的柑橘产业,使柑橘产业上规模上效益,我们在卖的时候有统一的议价,统一去谈判。”凤岗扶贫工作队队员、厚塘村驻村第一书记翁永酬已经摸索出了发展柑橘业的“脉门”。
果实挂满枝头,村民美在心头。在扶贫工作队的悉心指导和帮扶下,邓庆卫利用自家荒地种起的柑橘,让他的生活越过越甜蜜。2019年,邓庆卫一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859元,如今,他们家不仅建起了两层半的新楼房,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日子越过越顺心。
柑橘树成了“脱贫树”
记者在厚塘村采访时了解到,和邓庆卫一样,依靠种柑橘铺就“甜蜜”致富路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也依靠种柑橘成功地摆脱了贫困的帽子。
村民邓汉庭一家,同样是凤岗扶贫工作队的扶贫对象。扶贫工作队进驻前,他们一家仍住着黄泥土夯成的旧瓦房,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如今,这个家庭也住上了三层大楼房。邓汉庭的妻子苏红英表示,新家附近的一片面积10亩的柑橘园,就是他们盖起新房的最大保障。
苏红英满怀希望憧憬着未来:“现在建房子就不用担心了,也买了洗衣机、电视机等,基本上生活用的都有,我们都是两个人共同努力,丈夫在外面工作,我也在家里面挣一点补贴家用,我肯定更加努力,希望越过越好。”
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些地。以前,厚塘村的村民缺乏资金,缺少规划,加上技术不过关,信息不通畅,即使有开展柑橘种植也是各自为战,不成规模,不少人的生活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引导该村按照适度规模、集中成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种植柑橘作为主要经济作物,这些小小的柑橘树很快变成了“脱贫树”。
据了解,5年来,在凤岗、仁化两地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努力下,凤岗驻村扶贫工作队主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种养,进行产业扶贫,厚塘村柑橘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全村建有成片柑橘产业种植基地200多亩。2019年,柑橘产业实现200多万元的收入,已成为厚塘村贫困户、非贫困户,除外出务工外的主要收入。
【数说】
统计数据显示,厚塘村共有村民411户共1804人,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8.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50元,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0元。截至目前,厚塘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3户157人已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文字/张喜林 通讯员 张耀庭
摄影/张喜林 通讯员 张耀庭 摄像/无
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