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审议通过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科学城规划体系基本完善,院市合作共建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亮点频出,硕果累累。
▲4月21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政策发布会在松山湖举行。图为千亿元授信集中签约仪式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全面完成建设布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50年,科学城全面建成,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该如何高效完成目标?
据悉,为促进《若干意见》的实施,东莞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东莞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由市直部门和园区牵头的土地整备、空间规划与建设、综合推进、发展规划、科学功能、产业发展等六个工作专班。东莞还与中科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高规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向“最强大脑”借智借力。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东莞将从强化资金土地要素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实施保障三方面,全力保障科学城建设。在资金土地要素支撑方面。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高标准完善规划体系、加大用地保障力度4项措施,为科学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意见》还提出将建立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稳定支持机制;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外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承担部分也由市财政全额投入。
发布会上,松山湖管委会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东莞分行等共10家银行及信托机构共同签署《支持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规划合作协议》,综合金融支持额度达3800亿元,未来将为科学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最新发布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聚焦促进源头创新、支持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完善科技金融、引进科技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共7个方面,通过实施一揽子科技政策,全面激发科学城的科创活力。
文字:张华桥 向连
摄影:郑志波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