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大湾区,从国际制造名城到湾区科创新坐标
南方日报 2021-04-22 08:57:59

松山湖科学城地理区位。

“石排撑你!”“横沥撑你!”“东坑撑你!”……连日来,一幅幅海报在松山湖功能区各镇户外电子屏幕上接力亮相。

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举行,“松山湖科学城,东莞撑你”系列宣传活动联动东莞城市地标亮灯活动,吸引了各界广泛关注,彰显了东莞举全市之力支持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决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东莞紧抓国家战略赋能新机遇,加快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奋力实现从国际制造名城到湾区科创坐标的新跨越。

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

纵览世界创新网络,星罗棋布的科学城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哈威尔科学园、瑞典隆德、法国格勒诺布尔、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日本筑波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科创中心,在大科学装置布局、人才资源汇聚、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2020年之前,中国仅有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是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安徽合肥科学城。

如今,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落子,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也跻身科创“国家队”之列。

中国为什么需要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前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布局则填补了“南部空白”。这也是中国将科创资源向大湾区和中国南方布局,发挥大湾区在区位、产业、科创、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选择。

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为何落子深圳和东莞?

一方面,大湾区已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未来还有更多“国之重器”将陆续落户。这使得大湾区具备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深圳和东莞产业链条齐全、全球化企业众多、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加速汇聚,在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方面也独具优势。

根据国家部署,先行启动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建设大设施、运行大平台、集聚大学者、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摆放着团队近期研发成功的“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这个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倡导建立并担任顾问的团队,通过技术集成创新,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部件的设备,打破了国外禁运和技术垄断。赵忠贤说:“积小胜为大胜,变成大胜就有了长板,有了竞争优势,国外还怎么卡我们的脖子?”

突破卡脖子难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在努力的方向,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

“顶天”,即专注于国家战略提出的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三个领域,探索源头创新的新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今,在部分重点领域,松山湖科学城已经有重大成果相继涌现。

在大科学装置方面,中国散裂中子源2018年8月投入正式运行,截至目前开展超过450项重要研究;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动工。东莞还支持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在东莞布局。

在材料科学领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Nature》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1100篇,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0年度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能够精准“狙杀”癌细胞。

“立地”,即聚焦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构建覆盖“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变成生产力。

在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等“最强大脑”的加持下,东莞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去年,东莞高企总量达6381家,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全省第三。全市3435家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编号,居全省第三。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将国家战略与本地产业科研基础紧密衔接,松山湖科学城指向清晰、打法明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前景可期。

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一起撑起!”在东莞石龙镇汇星商业中心,正在带孩子逛街的石女士这样对儿子说。在她的旁边,许多市民也驻足观看正在播放的“石龙,撑你!”宣传海报。

这样的场景在东莞众多镇内相继出现,自4月12日开始,“松山湖科学城,东莞撑你”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开始,吸引了众多市民广泛关注,反响强烈。

松山湖科学城对东莞意味着什么?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说:“今天打造松山湖科学城的意义,不亚于当年松山湖开园建设。打造好松山湖科学城,使之成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省作出更大贡献的高地,意义非凡。”

东莞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举全市之力,体现在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的巨大投入中。

十多年前,东莞市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引进短期内无法带来GDP增长的散裂中子源项目,就体现了发展的远见。如今,为支持更多大科学装置集聚建设,东莞更加舍得投入、能下血本,也注定了东莞在未来发展中跑得快、看得远。

举全市之力,体现在补齐高水平院校短板的不懈努力中。

缺乏高水平大学,一直是东莞科研创新和人才培育的痛点。如今,投资26亿元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投资24.18亿元的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两所高水平大学,均布局在松山湖科学城,成为东莞未来原始创新和人才培育的“黄埔军校”。

举全市之力,体现在打破行政藩篱、强化区域统筹的气魄中。

市直管镇的体制,导致东莞产业和科创资源的碎片化。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中,东莞打破行政藩篱,将周边9个镇街的部分区域也纳入进来,通过“1+9”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

举全市之力,体现在落地重大项目、集聚科创要素的行动中。

翻开松山湖科学城的投资清单,重大项目让人目不暇接。科研设施和平台、高水平大学等科研基础设施,总投资272亿元;轨道交通、道路、市政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427亿元;教育、医疗、住房、公园等民生服务基础设施,总投资473亿元……1172亿元投资落地后,松山湖科学城的新面貌让人充满期待。

东莞提出,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到2035年,在信息、生命、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必争方向形成独特优势,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50年,跻身全球著名的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在烟雨迷蒙、风光旖旎的松山湖畔,一幅塑造大湾区极核、拔高全球坐标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观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松山湖科学城体现东莞的远见和气魄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什么选择在东莞?林江表示,如果只是从基础研究方面考虑,其实比东莞适合的地方有很多,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选择在东莞松山湖,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东莞的产业优势。近几年,一些重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纷纷落户东莞,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加码。

林江表示,东莞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基础,有市场、有研发、有产业……无疑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转化,让企业发展更高效、更快捷,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无疑补齐了东莞的短板。

“这也是从国家层面对东莞的一种肯定。”林江说,很多人都有“东莞只是世界工厂”这样的想法,机器轰鸣、工人众多,但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意味着东莞创新、研发等发展要素上升到更高级别。尤其在科技创新方面,东莞将会获得更多认同。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接下来,世界级创新资源将源源不断向这里汇聚,包括研发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产业以及更多高端人才。

林江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将会是东莞新名片,推动东莞乃至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迈上新台阶。松山湖科学城的一系列发展部署,体现了东莞抓发展的远见和气魄。

撰文:吴擒虎 丘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