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北湖南山、一核四区”承载空间新格局
南方日报 2021-04-22 09:12:28

松山湖科学城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在莞深交界处,巍峨山连绵起伏,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如同两颗“明日之星”分列南北,共同焕发着新的生机活力。

松山湖科学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松山湖正延续“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发展理念,将山水生态与科学功能有机融合,打造“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空间新格局,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城“四梁八柱”,为松山湖科学城绘就面向未来的新蓝图。

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占据区域发展“C位”

经过十余年超前谋划布局,巍峨山脚下已经形成全球一流的创新平台矩阵。巍峨山的北面是松山湖科学城,南面是光明科学城。两座科学城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

2020年,莞深两地均已明确,将携手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携手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从松山湖科学城到深圳仅需16分钟、到香港仅需33分钟。在莞深区域,松山湖科学城是联结周边街镇以及光明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牢牢占据“C位”。

20年来,松山湖以区域间产业合作为出发点,深化与周边城市、港澳台及国内外科技发达地区在产业、资本、人才、科技等领域合作,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松山湖科学城不仅处在莞深区域的“C位”上,更是大湾区的重要节点。一直以来,松山湖与港澳台地区之间,人员往来频繁,产业合作基础深厚。

近年来,松山湖以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创新创业中心为平台,积极承接港澳台青年人才在大陆创业,将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东莞制造业结合起来,助力高质量发展。

如今,随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便利的交通将大湾区的重要创新集群串珠成链,广州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珠海横琴科学城等更是这条链上闪闪发光的明珠。

随着南沙大桥飞架珠江口,佛莞惠城轨、深莞快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速建设,松山湖加快连线广深港三大国际大都市,融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快速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直言:“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交通先行、产业为基是普遍规律。”他认为,湾区经济的效应就是所有要素能够高效、合理地配置,而要放大这种效应,交通先行尤为重要。

面向未来,被寄予厚望的松山湖科学城,将力争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主战场。

科技生态有机融合 探索科学城建设新样本

每逢假日,松山湖科学城游人云集,热闹非凡。开车穿行在松山湖,很容易注意到这里的道路蜿蜒起伏,这背后其实另有深意。

松山湖科学城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涵盖松山湖、大朗、大岭山、黄江“一园三镇”具有战略价值的相关区域。依托“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自然优势,松山湖将山水生态与科学功能有机融合,形成“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总体空间格局。

大装置集聚核心区位于巍峨山北麓,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集聚世界级大科学装置、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一流大学、一流科研院所、头部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形成大科学装置带动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大科学装置建在一起,可以极大方便用户。”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说,大科学装置群就像一盏明灯,其光亮可以辐射整个大湾区。

大科学装置布局之地,必是高层次人才汇集和新兴产业崛起的发展高地。随着大科学装置相继建成并运行,创新要素源源不断向“四区”汇聚。

在松山湖北岸,大学院所集聚区囊括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或学院、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接下来将加强国际产学研创深度融合,打造校院企地创新合作共同体。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还围绕材料、信息、生命三大战略领域,以中试验证、科技企业培育为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3大成果转化区。

在西南岸及科学城大岭山片区,打造新材料产业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区,重点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松山湖东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片区;在黄江片区,打造成深莞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区,承接莞深两座科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这一空间蓝图,松山湖科学城加速实现全要素、一体化布局,逐步构建起科学城“四梁八柱”,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搭建起施展拳脚的舞台。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这一城市格局又被打上了国家命题的烙印,形成独特的“松山湖样本”。

抢占科技前沿阵地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松山湖科学城从诞生起便肩负着重任:成为东莞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面对当前浩浩荡荡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东莞以争做领跑者的姿态跃上新赛道,明确要将科学城打造为高端资源的集聚高地和以材料科学为引领的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为此,松山湖立足科学城在材料、信息、生命等重点学科领域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在材料科学方面,重点围绕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和医疗增材等产业,在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高性能碳纤维、高性能永磁、宽禁带半导体、石墨烯、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新型低温超导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在信息科学方面,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以创建自主品牌和掌握自主可控技术为导向,着力在以光通信为重点的下一代宽带网络、类人智能、人机物融合、大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5G通信战略高点,率先布局6G研发试验。

在能源技术方面,重点攻克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支撑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突破车载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支撑技术。

在生命科学方面,立足生命科学产业基础和现实需求,重点突破新一代生物检测、新一代基因操作、合成生物等能够显著改变科技与经济社会竞争格局的颠覆性生物技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聚优势,针对复杂生命科学重大前沿方向,促进生物技术与材料、信息电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争取在脑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微生物组学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影像技术等前沿交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制造业是东莞的根和魂,而先进装备制造业则集中体现制造业的“硬实力”。为此,松山湖科学城还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高端数控装备、数控专机、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核心技术,着力发展超精密数控机床等技术,提升精密化、智能化水平。

随着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超前谋划和布局,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将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前沿阵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更高质量发展贡献东莞力量。

观点

今后一段时间,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发展意义极其重大。而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共同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这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必须从更高层面做好发展战略谋划。谋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周济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松山湖从“园”到“城”,彰显了东莞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实力,凸显了东莞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具备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相信东莞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院士刘人怀

希望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区能够加强协调联动,集中区域优势资源,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部署,解决国家发展战略当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攻关。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院士陈和生

松山湖科学城未来应该成为“体现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科技与人文同步协调发展的一座科学之城”,其中包括:提供利于创新创业空间环境的“创新之城”,科技人文与自然生态融合的“生态之城”,提供优质配套的“服务之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撰文:韦基礼 陈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