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未来的种子
i东莞 2021-04-22 10:49:03

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的圆满举办,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也迎来了动工仪式,标志着这所由东莞市政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的全市第一所未来学校建设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

什么是未来学校?这所未来学校将如何建设和发展?本期报道将一一揭开未来学校的神秘面纱。

定位与规划:着眼未来,为城市品质提供优质教育配套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近年来,东莞市主要领导在教育扩容提质调研时多次指出,教育对增强城市吸引力特别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把握,以良好的教育服务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东莞的全市教育工作大会也强调,要坚持用改革创新思维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以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正是着眼于未来发展,东莞市委、市政府早在三年前开始谋划部署筹建未来学校,并选定了具备得天独厚对接资源的松山湖来建设全市第一所未来学校。学校总用地面积为982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7885平方米。

当前已全面启动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是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建设,既可充分发挥松山湖科学城的大装置、大平台、大学府、大企业等高端资源,探索无边界学习的未来教育实践,又可以为松山湖科学城由“园”到“城”的蝶变提供优质的城市配套,提升开放多元的教育新生态。

设计方案:未来的种子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下,目前,已经做了大量充分的前期筹备工作。例如,组织了两届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开展了办学方案路演,组建了办学筹建团队,开展了师资人才招聘,多方协调进行了选址调整优化,等等。

4月22日正式动工之后,计划于2022年5月建成完工,2022年9月正式开学。届时将办成市直属公办完全中学,共72个教学班,其中普通高中48个班,初中24个班,在校学生规模3600人。

据悉,自2020年3月起由代建单位面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先后组织多轮的业内专家评审、workshop工作坊交流,最终选定了“未来的种子”设计方案,并进一步组织了多场次的深入研讨、座谈,提出了1326处优化修改意见,不断加以完善。该设计方案将致力于打造契合未来教育理念的学习空间创新样式,总体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未来的种子,蕴藏着美好成长的无限可能。建筑布局是将图书馆设计成一颗种子的形象,作为未来学习资源中心,以此为起点延伸布局。空间打造方面,综合考虑了材料成本控制、课程空间融合、智能绿色环保、功能综合利用等因素,突出开放性、融合性、复合性和未来感,建造人与课程、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相融合的多样态空间。

探索创新:创新机制体制,打造东莞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校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期待办一所激发潜能、传递温暖、创造美好的未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成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校,成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未来教育师资孵化中心。

为此,学校将在六个方面探索创新示范实践。一是办学管理机制创新示范,积极优化学校管理架构,成立理事会;二是办学经费筹措创新示范,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社会捐资、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机制;三是特色人才培养创新示范,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制改进、自主招生、贯通培养、大学先修课程以及未来实验班、特色班、院士班等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四是未来课程体系创新示范,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21世纪核心素养“5C标准”培养要求,通过项目式、探究式、混合式等多种学习方式,打造“云教育+实践场”;五是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示范,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发展规划、智慧德育;六是师资配备管理创新示范,编制内外相结合配备教职员,探索破解现有教师编制无法完全满足新增学位需求的发展瓶颈,在“入口”“中间”“出口”等环节搭建师资队伍专业成长、安心从教的“立交桥”。


强大智库:对接高端智库、高端资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充分借助东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松山湖未来学校实验区,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东莞样本。今年3月,中国教科院为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组建的首批智库专家团队已亮相,将从评价创新、课程变革、STEM教育、创客教育、个性化教学以及未来教师培育孵化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宏观决策及创新实践的智力支持。

与高校、著名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合作,融合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打造创新型未来学校,赋能学生成长。目前达成初步意向的有:与腾讯、华为合作建设“5G+智慧教育”应用全国示范校;与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合作实施植物工厂实验项目;与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合作实施光健康实验项目;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合作建设学习科学实验室;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建设非晶材料科学实验室;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建设未来学校实验示范基地;与中央电教馆合作建设全国人工智能实验校;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建设未来教育研究基地;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建设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基地,等等。

学校将打造全新的教育生态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注重开放、公平、智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在课程方面,将设置“大学先修”“国际课程”“竞赛课程”“社会研学”“科技特色”“美育特色”“体育特色”“劳技特色”等特需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创新培养方面,将对标教育部“强基计划”,为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数学、物理和人文三类基础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开设“钱学森班”“院士班”“人文实验班”等荣誉精英班,并与航天部门、航空学会、院校和企业合作,建设航天攀峰班和航空航天特色学校。

文字:覃凤春

摄影:陈栋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