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东莞红色旅游线路⑥莫萃华故居、洪梅党史陈列馆、李本立烈士墓:重访革命摇篮 铸就红色理想
i东莞 2021-05-14 14:49:58

穿过洪梅镇洪屋涡村的一条条村巷,转过几个弯,就来到了洪屋涡村东南坊,莫萃华故居就深藏在这里。

一厅一房一厨,青砖墙、陶瓦顶。这座普通的岭南传统农家小屋就是莫萃华的故居,看似平常,却在东莞党团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东莞这片红色土地上,莫萃华率先带来了革命的火种。

洪梅镇被誉为“东莞革命的摇篮”,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洪梅镇曾创造了东莞党团史上的“五个第一”:第一个东莞青年团支部在洪屋涡成立;第一任东莞青年团支部书记是洪梅人莫萃华;第一任中共东莞支部书记是莫萃华;第一任共青团东莞地委书记是洪梅人李本立;第一任中共东莞地委书记是李本立。

如今,重访革命摇篮,回望峥嵘岁月,使我们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在党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莫萃华故居

为东莞带来革命火种的人

在东莞党史上,莫萃华属于首屈一指的人物,是东莞红色革命的开拓者和引路人。洪梅成为东莞早期革命斗争的策源地之一。

洪梅莫萃华故居是东莞市“红色祖屋”旅游线路重要景点之一。莫萃华故居原是3间2廊青砖瓦屋,坐西向东,四面是民居。1904年,莫萃华在这里出生并成长。1966年,莫萃华故居因残旧被拆除,改建成一间直头屋,直头屋建在原址南侧,仍为青砖瓦屋(建材多取自原故居之旧料)。如今,故居屋内已恢复成半个多世纪前的陈设风格,再现莫萃华在洪梅工作与生活的场景。

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居里收藏了莫萃华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农具、桌椅等,最大程度还原了莫萃华生前的状态。莫萃华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洪梅镇中共党吏教育基地,也是东莞红色旅游重点名片。

1920年,莫萃华在广州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并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率先带来了革命的火种。

1924年10月,洪梅镇洪屋涡建立第一个农民协会和第一支农民自卫军,莫萃华担任大会主席。在此期间,莫萃华等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相继加入共产党,成为东莞第一批共产党员。

同年11月,东莞建立团东莞特别支部,莫萃华任书记。12月,中共东莞第一个支部成立,莫萃华任书记,机关设在东莞中学。这也是东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当时年仅20岁的莫萃华身兼东莞党、团组织书记两个职位。

1929年初,莫萃华随土匪丁福队伍在增城仙村与国民党地方团队袁华照部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莫萃华没有在世间留下一张照片,故居存放的遗照是一张画像,是根据战友描述请人画的;厚厚的参观登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各项参观记录。现在,莫萃华故居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每月都会有很多党员群众参观学习,每年接待游人上万人次。


洪梅党史陈列馆

薪火相传写下壮丽篇章

在莫萃华故居的旁边,洪梅党史陈列馆相互呼应,成为另一重要红色教育阵地。

洪梅党史陈列馆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上下两层。整个陈列馆分为“洪梅对创建中共东莞党组织的贡献”“洪梅——东莞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东莞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秘密据点”三个部分。陈列馆以红色为基调,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记载了大量详实的文史资料,深入细致展现了革命先辈当年艰苦奋斗,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的整体历程,重点突出了洪梅地区和洪梅人民为东莞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陈列馆可以看到大革命时期,广东省农民协会统一制定的农会会旗----犁头旗、出版的《犁头周报》《新青年》杂志、具有历史史料价值的服饰、武器、用具等。仔细阅读洪梅党史陈列馆展厅内的图片、文字及史实资料,可以深刻了解洪梅在东莞党史的“五个第一”,东莞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

李本立烈士墓

红色故事永流传

两棵巨大的榕树遮天蔽日,一湾碧水绕行流向远方,在洪梅镇黎洲角村村尾处,榕树静静守护着李本立烈士墓。

李本立烈士墓就坐落在洪梅镇河西路东侧,洪梅镇中心小学旁。1990年9月,由李本立遗孀罗慧贤筹资建成。墓长2.4米,宽1.5米,高1.3米,成梯形,由四级水泥红砖构成。墓中间竖立一块高0.8米的石碑,碑上写着“李本立烈士墓”六个红色大字,并嵌着李本立的遗像。李本立的骨灰安放在墓中。李本立烈士墓的左边是他父母的墓,右边是其夫人罗慧贤的墓。站在烈士墓前,枝叶繁茂的大榕树下凉风习习。

李本立,第一任共青团东莞地委书记。黎洲角人。在东莞中学求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24年冬,李本立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1926年4 月12日,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李本立任书记。6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改为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李本立任书记。中共东莞地委成立后,领导东莞工农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广东当局密电东莞县政府进行“清党”,逮捕共产党员和工会、农会干部。李本立闻讯,立即布置革命同志转入地下活动,并于4月20日撤离莞城,从而保护了部分革命力量。

1933年初李本立由于操劳过度,肺病复发,遂回莞城治病,1933年4月病逝于家中,时年28岁。如今,每逢五四青年节、清明节、党建日,许多青年学生、党员群众,都会组织活动,在烈士墓前举行教育活动,敬献花圈,缅怀革命烈士。

作为东莞革命的摇篮,洪梅的红色历史文化充满着浓浓的岭南韵味,水乡的特殊环境也为洪梅的红色旅游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洪屋涡农民协会遗址

农民运动成燎原之势

1924年9月,位于洪梅镇洪屋涡的永安社学宣布成立洪屋涡农民协会,这是东莞最早的乡村农民协会,为东莞县农民协会成立积累了力量。

这个东莞最早的协会,目前还有资料记载成立当天的盛况。协会成立之日,正式入会的有100多人,街头巷尾都贴满“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标语。永安学社门口放着简易主席台,专程从广州赶来的彭湃向参会的农民发表演说,接着东莞莫萃华讲话,并由省农协授予犁头旗。最后,与会农民在一张大红纸上签名,表示正式加入农民协会,会员都佩带犁头铜质证章。在洪屋涡农民协会的影响下,农民运动成燎原之势,邻近各村纷纷响应。

洪屋涡农民协会旧址原是一座庙宇式的建筑,名“永安社学”,分三进,前堂后殿,中间天井,天井两边是走廊。1958年被彻底拆除,几经变迁,后重建成一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高供销社大楼,2001年,供销社解体,该大楼交庙下坊村民小组使用,现为庙下坊群众娱乐室。

穿过洪屋涡曲曲折折的巷道,可以找到农民协会旧址,但已经无法找到“农民协会”的标识了。时代变迁,巷子里洒满午后的阳光,历史陈迹已经隐蔽在浓郁的树影下,让人凭吊怀想。


文字:王红林

摄影、摄像:梁盘生

编辑:王晨征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