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镇具有光辉的革命奋斗史——东江纵队的威武、王作尧将军的英名、烈士纪念碑的巍峨、东江纵队碑廊的沉淀,成为厚街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色。
而这些著名的红色印记,都集中在松山公园内。漫步松山公园,追忆峥嵘岁月,抒写壮志豪情;感受莞邑抗日名将风采,更是激情满怀。
松山公园是一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园。它是厚街国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双拥文化阵地。园区内的环形主路作为展示主线路,以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王作尧将军塑像作为两个核心,形成了“崇军爱国同心筑梦”“双拥之园携手共建”“红色印记不朽丰碑”三个展示区域,是集国防教育、双拥活动和居民健身锻炼于一体的“红色地标”。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有不少学生和市民,自发来到这里祭奠和缅怀革命先烈。
瞻仰东莞抗日名将风采
谈及厚街的红色文化,不得不提的是松山公园。这座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公园,承载着厚街镇的红色记忆。
1996年,厚街镇人民政府在松山公园内,为厚街本地抗日英雄王作尧修建了雕像。王作尧东莞厚街人,是东江纵队创建人之一。1931年9月考入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又称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科学习,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正式成立,王作尧任队长,成为华南地区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最早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以后成立的华南抗日劲旅——东江纵队的最前身。
1939年12月1日,王作尧率部收复南头,这是广东抗战以来第一次取得收复县城的胜利。1940年10月至1941年上半年,王作尧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开辟了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同时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开辟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1942年1月后,任中共广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后又兼任主力大队大队长。1943年1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次年8月,与杨康华准备建立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江北根据地。1945年建立起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江北抗日根据地。罗浮山会议后,当选为中共广东区委委员,任粤北指挥部司令员。旋率部北上,开辟五岭根据地。1946年6月,和曾生率领东江纵队北撤山东。次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参谋长,1948年任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部副部长,1949年5月调任两广纵队副司令员。7月,和曾生率部队渡江南下。
在将军雕像前驻足,仰望,花岗岩雕琢而成王作尧的纪念石像威武雄壮,石像右手插腰,左手平放在一张作战方略图上,昂首挺胸,用充满自信的目光直视前方,展现了王作尧将军运筹帷幄、英姿勃勃的英雄形象。
小坞园里的革命史
厚街镇厚街村西门巷,有一座清代建筑庭院,名为小坞园。这里就是将军王作尧的故居。
小坞园有房屋20间,围墙内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围墙外为大片的果树园。小坞园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这里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的家,同时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东莞特别支部书记王启光的家。
抗战时期,小坞园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活动的一个重要秘密据点,其中东江纵队的新闻电台和油印室曾一度设在小坞园内。
小坞园荒芜过,也曾当做当地的小学。1983年,由王作尧与堂兄王启光为代表的两家人共同将小坞园土地捐献给厚街村,以支持厚街村小学的扩建,王作尧亲笔题写“厚街前进学校”新校名。1989年,厚街村在小坞园原址上建亭,王作尧亲笔题名为“小坞亭”。2005年12月,厚街镇人民政府在小坞亭旁边竖立石碑,刻上《小坞园革命历史简介》碑文。
铭记光辉革命奋斗史
东江纵队抗日纪念碑2009年5月落成使用。碑廊总长81米,由21块题字石碑、4座浮雕以及2块题字黄蜡石组成。碑廊收集了叶剑英、廖承志、聂荣臻、徐向前、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东江纵队领导人为东江纵队所作的书法题词。
东江纵队抗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的东江地区组织和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是华南地区开辟敌后战场,抵抗日军侵犯的主力军之一。从1938年12月2日组建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7年的时间东江纵队在华南复杂的社会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一支抗日劲旅。
该碑廊和王作尧雕像、厚街革命烈士纪念碑一起,展现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光辉历史,进一步丰富了厚街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涵。
抗战英雄的故事在党员群众心中流传,松山公园内的“红色地标”成为市民群众缅怀先烈的地方。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有不少学生和市民来到这里祭奠和缅怀革命先烈。为先烈讴歌,为时代筑梦,为英雄立碑,为后人立范。
文字:王红林
摄影/视频:梁盘生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