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东莞红色旅游线路⑧ 周氏宗祠、李任之故居、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馆:铭记光辉历程 赓续红色血脉
i东莞 2021-05-21 11:41:56

青砖墙体、红石立柱、木雕、脊饰、角楼,在东莞的一个“宝藏古村”里,有一座古朴的宗祠,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通透、安宁,中共东莞县委设在这里,在这里点燃了革命斗争的火种,留下了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这就是常平桥梓村周氏宗祠,正是1927年中共东莞县委机关第一个办公地点,东宝工农革命军曾在此设立总指挥部,红色革命火种,也因此在东莞迅速燎原。

其实,桥梓村不仅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圣地,还是一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宝藏古村”。让我们穿越历史探寻这片革命沃土的红色基因与风云激荡。

如今在桥梓村,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桥梓村每年都吸引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莞邑大地红色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走进宝藏古村 探寻红色基因

我们首先来到常平镇桥梓村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

1927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县委机关就设在桥梓村的周氏宗祠,在这里,蔡如平等革命先辈领导全县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周氏宗祠也因此成了“红色祖屋”。

中共东莞县委机关第一个办公地点,为何设在桥梓村?

一方面是桥梓村在地理位置上具备战略优势,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加上村子紧靠寒溪河,便于散落在东莞各地的中共党员汇聚、联络与交流信息;另一方面是村民经常往返香港、广州等地,与外界联系紧密,容易接受先进的革命思潮,屋厦农会很快成长为东莞五大农会之一,为革命事业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再往前追溯,桥梓村在南宋时立村,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建村始祖为周敦颐第8代孙周德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崇文尚学、尊师重教,注重忠孝节义。在周氏数百年家风家训的传承熏陶下,桥梓村人才辈出,清朝文武举人进士有7人,革命时期更是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至今仍让后辈为这股奋发有为、齐心为国的精神力量所鼓舞。

回望不朽的红色历史

这里的农民协会曾轰动全东莞。常平地区的屋厦乡(由桥梓、岗梓、苏坑、塘角和下墟村组成)地处广九铁路中段,河道纵横交错,山丘连绵起伏,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地乡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农会,开展革命运动。屋厦农会常年在周氏宗祠内举行活动。

1925年秋,在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蔡如平等同志的组织发动下,屋厦农民协会成立,会员约300人,会址设于周氏宗祠。在共产党员周达墀的带领下,屋厦农会大力兴办夜校、启迪民智,同时组织农民自卫军,与土豪劣绅进行革命斗争。屋厦农会成为东莞地区最有影响的农会之一。

1927年夏,中共广东区委派蔡如平、莫萃华秘密返回东莞,恢复和健全东莞党的组织。

现在,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陈列馆设在周氏宗祠旁的中岳公祠,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氏宗祠内蔡如平曾居住过的小屋。这里点燃了革命斗争的火种,留下了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

2015年,在周氏宗祠举行了“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屋厦农民协会旧址”“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旧址”3个革命旧址牌匾揭牌仪式,中共东莞县委旧址陈列馆开馆。

李任之故居:

革命救国启蒙地

通往李任之故居的小道有些曲折,沿着指示牌往里走些,就能看到一个红砖青瓦外墙的小院,小院门檐上挂着刻有“李任之故居”五个大字的牌匾。小院清幽,树影婆娑。

李任之故居位于横江厦村缺巷路7号,建于清代,由大院和五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房屋经过修葺后,仍保留着青砖石脚的建筑风格。李任之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据介绍,李任之由祖母和母亲抚养长大,一家人靠种3亩旱地、7亩水田为生。李任之9岁时,母亲为养家还债,不得不远赴南洋做工。李任之7岁上私塾,10岁进小学学习。

1935年,在进步老师、共产党员陈冲的带领下,李任之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并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担任学生小组组长,与其他成员一道张贴标语、组织游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渐渐走上革命道路。

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馆:

重现戎马生涯鞠躬尽瘁之路

李任之17岁后的人生事迹,可以在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馆里找到。陈列馆将李任之的一生浓缩成一幅幅展画,跟着展画重走革命英雄的鞠躬尽瘁之路。年少的贫寒艰苦、中青年的投身革命、再到年老的情寄故乡,都被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所见证。

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馆共分6大部分,分别展示李任之生平在常平的成长历程,延安的革命生涯,以及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他在国家民族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不畏牺牲;在开国建设时期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在血雨腥风中坚守信仰与立场,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竭尽一生热忱,被誉为“影响中国的东莞人”。

文字:王红林

摄影/视频:梁盘生

编辑:郭小斌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