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正风华|莞邑百年映初心
i东莞 2021-07-01 05:48:28


(一)

今天,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当年方志敏烈士笔下那可爱的中国已经成为人民生活日常。

一百年来,从1924年第一个中共东莞支部在东莞中学正式成立,到2020年底发展到11227个基层党组织、188922名党员;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县,到发展成千万人口、近万亿GDP的新一线城市。东莞,这个仅有2465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一路成长变“大”。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人民更从未辜负期待与梦想,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胆识和“顶硬上”的进取精神,创新创造不止步,志存高远铸品质,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贡献了东莞力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这是近百年来,东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不遗余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守初心和人民至上的理念,带领东莞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书写出熠熠生辉的东莞篇章。

这是近百年来,东莞人民用自己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脚步,用始终热爱党、心向党的执着追求,用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而得到的丰硕建设成果,回答着中国为什么能、东莞为什么能的壮阔历程。

百年恰是风华茂,初心澎湃仍如昨。

■市委组织部在“阳光雨”红色驿站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二)

6月25日,2021年广东高考放榜。一如既往,东莞中学学子成绩骄人。这所百年名校,更应该被人记住的,是它刻进骨血的红色基因。这里陆续走出了莫萃华、李本立、何鼎华、祁烽、王士钊、王启光、王鲁明、袁鉴文、黄庄平、张如等一大批红色先锋人物,成为东莞红色记忆里鲜亮的一笔。

在东莞中学北区校园科学楼前,一块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东莞第一个支部成立处”的石碑经常引人驻足,碑上写道:此处为当日学生宿舍遗址,1924年春,广东省党组织派莫萃华入住莞中学生宿舍,发展组织。是年冬,于此成立中国共产党东莞县第一个支部。从此,东莞地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1929年,莫萃华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他的生命里,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后人根据他的战友描述,请人画了一张画像作为他的遗照。然而这短暂的生命却有着最夺目的光芒,被东莞人代代铭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由于莫萃华等先辈的引领,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来,掀起东莞革命的高潮。此后,东莞党组织组织领导东莞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东莞成为广东省工农运动的发达地区之一。

东莞人民永远铭记,用热血与生命谱就的英雄壮歌。

1938年10月15日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这是日军入侵广东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华南地区建立的人民抗日武装。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3年11月17日,日寇、伪军9000多人采取“铁臂合围”战术,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11月19日晚,中共大岭山区委组织民兵安排群众疏散后,部队分三路突围,在夜幕掩护下突出了重围。20日拂晓,日、伪军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分路攻上大岭山并反复搜索,结果扑了个空。部队突围后,采取“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和战术行动,并发动群众展开反“扫荡”斗争。至12月初,在宝安阳山台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宝安大队、珠江队和抗日自卫队,打退日、伪军多路围攻,有力地配合了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至此,东莞抗日军民取得了打破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的重大胜利。

东莞人民永远铭记,用信仰与战斗浇铸的东纵精神。

2021年6月24日,东莞,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基本陈列重新开放。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香港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尹素明动情地说:东莞人民没有忘记东纵,没有忘记东纵精神,更致力于将东纵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

东江铁流,南粤旌旗。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江纵队孤悬于华南敌后战场,坚持抗战直到胜利,创造了一段抗战史上的历史传奇。

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主要发源地和抗日根据地,东莞为东江纵队输送了大量的子弟兵和党政军干部。在东江纵队中,有许多东莞籍指战员。其中担任大队(营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30多人,担任支队(团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4人,王作尧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东莞籍指战员牺牲700多人,占东江纵队牺牲人数的28%。东江纵队对敌作战共1400多次。据《东江纵队志》记载,东江纵队经历的重要战斗有27个,其中在东莞地区发生的有10个。

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作的《论解放区战场》军事报告中,将以东江纵队为代表的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相提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被中共中央军委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烽火岁月里,一些光辉的名字被记录被传诵,更多的无名英雄被珍藏在代代相传的共同记忆里。他们躬身为营养的泥土,用信仰烧制高质量的砖块,给东莞铺筑坚实的锦绣大道;这一个个奔跑的身影,每一步都是社会成长的燃料,他们甘愿化作民族进步的营养液,用生命提炼最精华的钙质,给东莞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大湾区时代的东莞城区

(三)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曲折前进的29年。东莞党组织带领东莞人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对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1949年10月17日,东莞解放,中共东莞县委机关、东莞县人民政府机关从解放区大岭山迁入莞城,接管东莞县政权。2019年,莞城老党员张况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日情形: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开进莞城,群众都挥舞着小红旗、举着红布横匾,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到来。第二天,《战斗快报》头条刊载《东莞全县解放 人民热烈迎军》,全文仅200多字,成为珍贵的史料。

据公开报道,在莞城解放之前,石龙已于10月14日解放。随后,清溪、樟木头、塘厦、厚街、篁村等地也获得解放。11月2日,东莞各界在中山公园(现人民公园)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暨东莞全县解放大会,各乡代表都赶来莞城,远的从三四十里以外赶来,他们担着慰问品,天未亮就开始赶路。当天,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有两万多人。

东莞解放头三年,东莞县委领导东莞人民,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并胜利完成“三反”“五反”运动。其间,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莞人民用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并踊跃捐款。至1951年10月,全县完成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同时捐献一大批物资。东莞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1950-1954年, 共有30多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1953年至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引下,东莞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东莞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东莞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与此同时,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一五”时期,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定的各项指标。

开挖运河,谱写人定胜天的壮丽诗篇。跨越半个多世纪,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东莞水利志》和《东莞县志》的记载,身临其境般感受东莞运河工程的恢宏壮观、心灵震撼——140日工期,16000人,共完成了321万个土方,移走90万土方,引爆26万方的石头,建了4个水闸,2座桥梁。

东莞过去是广东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东莞水利志》记载,仅1953年的东江大水,全县就淹浸田地20.96万亩,倒塌房屋3704间,受灾人口达12.39万人。1957年,莞城水浸刚退,又被新洪水淹没,来来去去长达一个月。

为了改变“一灾毁所有”局面,1957年,县政府拿出1/3税收投资水利建设。1957年冬季,开始开凿东莞运河和修筑东莞大围,一场规模空前的运河运动在莞邑大地上铺开。

“犹如千军万马,人们在敲锣打鼓,红旗招展,不只手里有劲,心里更有劲。”原东莞县寒溪整治运河扩建工程技师叶赖成回忆往事,当时情形仍历历在目。

奋战近一年时间,1958年5月1日,东莞运河正式开通,自东城峡口,经莞城至石鼓流入东江南支流,全长19.5公里。1970年1月,第二期东江引水工程动工,上伸下延连接而成,全长103公里环抱半个东莞。东引运河的建成,使20多万亩农田自流灌溉,2万多亩海滩变良田,解决了虎门、长安、沙田等13镇的用水饮水问题。

东深供水,奏响让河水倒流的粤港协奏曲。今年4月,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全体“时代楷模”称号,透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形。

20世纪60年代初,应香港方面的请求,国家、省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1964年2月20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动工兴建,工程北起东莞桥头公社东江河畔,南至深圳、香港之间的界河深圳河边。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翻越6座高山,在石马河一路“倒流”,一路提升,最终流进深圳水库,流进香江,流进香港同胞心田。

“当年很多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人已经去世,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将东深供水工程搞到现在,如今看起来,这件事很值得。”86岁的王寿永是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之一。

此后工程又进行三次扩建,香港从此终结缺水的历史。东深供水工程建成56年来,累计对香港供水267亿

立方米,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搬动1.5个洞庭湖。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时间是最好的记事本,装下了风雨兼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跌倒与爬起,都是在调整姿态积蓄能量,感谢每一个和国家共成长的人。

(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面拨乱反正,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在党的领导下,东莞人锐意改革、砥砺奋进,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胆识、“顶硬上”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东莞奇迹”,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一个个数字见证了东莞发展的速度。

1984年,东莞县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1985年,东莞被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奠定了东莞对外开放的格局;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结束了东莞1000多年县级建置的历史,加速了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199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大力引进港资、台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入新世纪以后,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城市发展格局分散,资源配置碎片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缺乏支撑东莞长远发展的市一级重大平台,导致全市发展后劲不足。为破解这些瓶颈,东莞积极转变发展模式,确立了“一网两区三张牌”和“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突破旧的城市建设模式,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市中心广场、东莞大道等城市地标相继落成,至2005年,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2007年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2011年,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战略决策。

至2018年,东莞以全国0.03%的土地和全国0.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0.9%的GDP,贡献了全国1.6%的税收,吸纳了全国0.9%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全国4.6%的外汇收入,储蓄了全国0.7%的存款……诸多指标权重贡献均超过占地面积20倍以上。

一个个“率先”诠释了东莞“敢为人先”的勇气。

这是东莞人的敢为人先——太平手袋厂。1978年7月创建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拉开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在东莞蓬勃发展。同年底,东莞县成立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主管全县三来一补合资合作企业工作,搞好涉外合同的行政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从洽谈、签约、工商登记、报关到办理进口许可证,以及香港直通车手续,实行一站式的管理和服务。

以太平手袋厂为开端,东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道路。此后,东莞的“三来一补”模式被全国各地广泛采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全国潮流。到1987年,全市共有250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遍布全市80%的乡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1978年的6.43倍。

这是东莞人的敢为人先——高埗大桥。1984年高埗大桥通车,这是全国第一座征收过桥费的地方公路桥,首创了“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的新模式。这种做法,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随后“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响彻全国。

这是东莞人的敢为人先——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1992年,东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对职工医疗实行社会统筹,这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2004年6月1日开始,东莞实现全市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享受“农医保”待遇,从而实现了全市户籍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13年10月,东莞又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形成面向全民的公平医保制度体系,覆盖全市所有的人群。

这是东莞人的敢为人先——莞深高速。2000年建成通车的莞深高速,是全国第一条由地级市自行规划、自行投资、自行组织建设的高速公路,开创了全国地级市自筹资金建设地方性高速公路先河。莞深高速的通车给东莞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东莞不仅自身进一步受到港深经济的辐射,同时也开始对周边的城市产生巨大辐射。

这是东莞人的敢为人先——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01年东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覆盖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东莞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保险与集体福利相结合”的办法,由市、镇、村和个人共同承担。2006年7月起,东莞再发力,全面推动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用统一制度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人群,被称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东莞样本”,比国家实施的“两项制度合并”提前了5年时间。

这是东莞人的敢为人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作为外来人口大市,面对逐年上升的非户籍学生,为促进教育公平,2009年开始,东莞在广东省地级市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以随迁子女父母在莞服务年限、居住年限、参保年限、纳税情况、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等多方面情况为依据进行积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这一公开、公平、公正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这是东莞人的敢为人先——商事制度改革。2012年起,东莞在全国率先试点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等开创性改革,东莞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东莞商改达到了简政放权、明确责权的目的。2012年底东莞市场主体仅有54.13万户,2020年增加到134万户。

……

一次次迎难逆袭见证东莞“顶硬上”的硬核气质。

这是东莞人的“顶硬上”——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2001年8月10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作出科学判断,决定将松山湖建设成为一座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为一体的生态科技新城,作为东莞未来的经济和科技中心。2002年1月10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奠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彼时,东莞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外界普遍不看好,甚至提出质疑,认为东莞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加工制造业城市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没有必要去碰科技创新,东莞没有经验也没有基础做好科技类产业园。但东莞党委政府以坚定的战略定力,一届接着一届干,将蓝图变现实,在一片荔枝林上建成了“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科技产业园。今年5月30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名单,松山湖高新区成功入围。今年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起航,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东莞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是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东莞人的梦想,有了新的模样。

这是东莞人的“顶硬上”——确立“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2007年1月,东莞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大力推进要素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东莞经济增速从两位数放慢到个位数,甚至在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这样的环境下,“双转型”停不停?东莞党委政府用自己的战略定力和拼搏精神做出了坚定的选择,顶住压力,危中寻机,将金融危机变成产业转型的动力,经受住转型发展的考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真正实现“腾笼换鸟”。

这是东莞人的“顶硬上”——迎战2008年金融危机。东莞作为制造型的外贸城市,外贸依存度非常高。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全球经济哀鸿遍野,东莞被外界频频唱衰。东莞以顽强的战略定力和拼搏精神,提出产业升级“四个忍得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受了转型发展的考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东莞挺了过来。

这是东莞人的“顶硬上”——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又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挑战,每一项对东莞来说都像是“量身定做”的考验。大量社会经济活动停顿,不少企业停工,一大批订单被取消。面对这场大战大考,东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建立强有力的战时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层层紧急响应、环环紧密配合。组织4200名机关党员干部、近5万名镇村党员干部投入抗疫一线,让党旗在战疫第一线高高飘扬。一组数字让人再次感叹东莞够给力:全市37天实现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67天基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通过出台“助企撑企15条”等一揽子政策、设立50亿元援企专项资金、组建36个复工复产指导服务组,2020年,东莞GDP增速从最低时-8.8%到年底实现全年转正,实现了惊人的深V大逆转。2021年一季度东莞GDP达2358.04亿元,同比增幅2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更是高达26.4%,稳居全省前列。

敢为人先揽日月,引领时代竞风流。东莞善抓历史机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这些都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东莞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敢闯敢试的雄心壮志是东莞得以开创新局、保持优势的思想密码,正确把握转型升级大势是东莞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的制胜法宝,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委政府矢志不渝的初心宗旨。

(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由高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城市发展“提质”与“加速”并进——综合发展实力取得重大进步;把握“双区”驱动机遇取得重大进展;创新驱动发展获得重大突破;城市品质内涵得到重大提升;东莞生态环境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全面小康赢得重大胜利。

2016年,中共东莞市第十四届代表大会召开,确立“奋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东莞市委十四届历次全会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工作思路,如“高质量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举全市之力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等等,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奏。

“十三五”时期东莞综合发展实力取得重大进步。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50.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外贸进出口超1.3万亿元,市场主体超过134万户,占全国总量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381家。全国百强镇从12个增至15个,5个镇街进入GDP500亿元俱乐部,所有次发达镇GDP均超100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集聚高层次人才15.6万人,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跃升至全国第二、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三大手机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78家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

东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带来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境,还发生着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化学反应”,带动了整座城市价值的不断提升,至2020年,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社会治理成绩斐然。2017年,东莞获得2013—2016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实现了“三连冠”,首次捧回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2019年12月,东莞荣获“2019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称号。2020年,东莞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中央政法委联系点。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进入新时代以来,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价值追求,提出了迈入生产总值“万亿元俱乐部”的目标。

提升城市品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7年,东莞提出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聚焦六大工程,力争通过3年时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五年,东莞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下了大力气,中心区首位度提高,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初具雏形,六大片区加快统筹发展,“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大幕全面拉开,国贸中心等城市地标顺利建成,国际商务区、黄旗南、三江六岸等片区建设实质性启动、中心城区灯光夜景、地铁开通……一直被人诟病像农村的东莞颜值大幅度提升。

前段时间,曾经因为给东莞英文路牌“找茬”走红的哥伦比亚人高飞火了,这次不是“找茬”,而是以视频记录的方式,向世界推荐东莞,在他身边还有一群像他这样的外国朋友。近年来,随着东莞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包括高飞这样的外国友人在内的外地人士来到东莞,爱上东莞并选择定居于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东莞常住人口为1046.66万人,成为继广州、深圳后,广东第三个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人口大市。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短短10年里,东莞常住人口增加了224.64万人,增长27.3%。东莞生机勃勃的新一线城市形象不断突显,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建设滨海湾新区,打造东莞未来30年的经济引擎。滨海湾新区规划总面积83.2平方公里,其中现状陆域面积51.8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后陆域面积60.3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现代海洋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在实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滨海湾新区未来将成为东莞经济的新增长极和兴奋点,引领东莞未来30年经济发展。滨海湾2020-2035发展目标显示:GDP到2025年约500亿元,人口25万,2035年约2000亿元,人口50万。东莞“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滨海湾新区39次,总投资100亿元建设湾区大学,打造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学府,滨海湾大桥有望今年建成通车。

打造新动能,2021年GDP要突破10000亿。2021年市政府“1号文”提出“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新动力,统筹70平方公里空间,高规格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目标GDP突破10000亿。

2020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提出四个“聚焦”——聚焦“创新+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聚焦“环境+人才”,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聚焦“民生+服务”,加快建设和谐善治的民生幸福美好城市;聚焦“进取心+归属感”,加快建设昂扬向上的包容共享城市。

东莞是我家,着力培育家园意识和主人翁精神。2021年市政府“一号文”提出,东莞将着力培育家园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出感恩和善待每一位在这座城市生活、为这座城市建设的人,大力弘扬开放包容、融洽共生的城市文化,积极营造公平友善的就业、创业、生活环境,充分尊重市民权利,及时响应群众诉求,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东莞是我家”的意识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广大市民群众与东莞同呼吸、共命运、共成长。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随着城市意识的丰厚,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如今追求速度更追求质感,也更加注重敞开胸怀地接纳。培育家园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感恩和善待每一位在这座城市生活、为这座城市建设的人。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东莞,就是每一个东莞人的诗和远方。

(六)

回首百年征程,东莞成为广东省最早建立中共支部的六个县份之一,东莞的改革开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东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有一个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地方党组织。这是东莞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画卷——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照进现实,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完成,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东莞各级党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矢志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东莞实践的崭新篇章。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从现实中寻找参照,坚守初心使命,为百姓带来更多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回望来时的路,我们筚路蓝缕,不忘初心;看清脚下的路,我们牢记使命,自信满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我们已经成功跨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关键一步,正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江山如此多娇。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启航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东莞力量!

文字:李金健 虞清萍 黄涛 沈勇青

摄影:郑家雄 陈栋

史料审核: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