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东城东部“上河图”现雏形
东莞时间网 2020-07-27 08:31:42

■东城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基本建成。图为周屋稻田

这个7月,东城周屋650亩稻田里如期迎来丰收季,“清风翻稻浪、流云卷稻香”的美丽田园风光再次刷屏朋友圈。市民游客发现,今年的周屋更“美”了——穿越稻田的玻璃栈道大地连廊,与稻田相映成趣的观景平台,环抱稻田的水蒲桃公园、稻香书院、润园博物馆等,成为刷屏的“网红”新元素,向外界展示东城美丽幸福村居新图景。

这是东城刚建成的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早在2018年5月,东城以周屋社区为中心的东部片区便成功入选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依托周屋、余屋、温塘三个社区的优势产业基础、莞式传统村居与山水农田景观、民俗文化历史等资源,打造成为以历史风貌游览、莞式人文体验、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创新升级为特色的美丽村居综合发展示范片区(以下简称“示范区”)。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落地见效,东城东部“上河图”新画卷现雏形,成为全域项目化、产村融合化的乡村振兴新样本。

■水蒲桃公园附近建成红色造型标志性瞭望塔

全域项目化

连点成片勾勒美丽乡村新图景

7月24日上午10时,记者从周屋社区居委会出发,环绕着刚收割完的广袤稻田,沿着长圳路、王新路、寒溪河河堤路一路向前,沿途两侧,彩色树种、造型别致的观景台、玻璃栈道、榕树乡韵广场、荷花池公园、润园水田印象博物馆、古祠堂等令人目不暇接。这一派休闲舒适的田园风光,与远处林立的厂房和现代化高楼相得益彰,在繁华都市中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并存,都市和田园共融”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景象。

“环境好,风景好,社区这两年建成越来越多新的景观,后山的公园马上建好了,周末和傍晚很多人开车过来散步。”在榕树乡韵广场的周氏祖训前,周屋社区的曾姨自豪地跟记者介绍着一个个新景观。广场老榕树成荫,人们三三两两在石凳上拉家常,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广场前的池塘里,正在栖息的白鹭偶尔翩翩飞舞。

眼前这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是东城街道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建设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东城街道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约5.18平方公里,以周屋社区为中心,延伸至余屋和温塘社区,投资额约1.395亿元,利用片区内优势产业基础、莞式传统村居与山水农田景观资源,绿色生态建设与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并行,整合田园、湖泊、宗祠、民居、树木、民俗与滨河空间等资源,融入节气文化、宗族族训文化、农耕文化,提升片区景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

示范区在全域项目化的建设思路下,以周屋现有的农业生态资源为中心,依托周边社区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多个景观节点项目,新建或提升超过10公里的绿道等景观道路,连点成线再成面,形成以历史风貌游览、莞式人文体验、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创新升级为特色的美丽村居综合发展示范片区。

曾姨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榕树乡韵广场往前便是周屋和余屋的交界处,可以看看水蒲桃公园、稻香书院、余屋风水塘、进士牌坊广场等。

■长近6公里的寒溪河河堤路升级为绿道

产村融合化

旧村焕发新颜添活力

水蒲桃公园以前是荒地菜园;蒲岭公园和后山步道曾是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润园博物馆是在社区旧仓库上重建的;长近6公里的寒溪河河堤路从乡村泥路升级为绿道,成为周边社区居民休闲打卡点;余屋风水塘和宗祠、温塘宗祠周边增加休闲广场配套设施……在示范区,一处处荒地、菜园变成休闲小公园,一栋栋旧建筑焕发出新活力。

示范区在“产村人”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开启了一个个行之有效探索,旧村庄、古村落得到活化。

据介绍,示范区围绕周屋650亩稻田和350亩鱼塘进行道路升级、彩色林建设、稻田文化涂鸦,田园风光观赏性和吸引力得到全面提高。水蒲桃公园附近景观主要依托周屋和余屋原有休闲区和荒废地块进行生态建设,建成红色造型标志性瞭望塔,可登高一览众景。稻香书院既可商业运营又可落脚歇息。玻璃栈道式大地连廊给市民游客与稻田融为一体的奇妙观感体验。润园博物馆将生态粮食建筑的理念引入建设中,打造生态建筑样本,得到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中国科学院吴硕贤院士的肯定。

景观建设还将进一步配套于产业提升:

统筹现有农田资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主题特色鲜明、季节时令性突出的农业特色景观资源。同时,通过采摘活动、科普教育、休闲设施、健身步道等体验方式与配套设施开发建设,构建复合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

依托现有基础景观资源条件,进一步盘活片区内具有悠久历史且闲置的古村落和社区集体的公共建筑,引导适时开展民宿、摄影、写生、陶艺等文化产业聚集点,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基地,进一步活化旧村庄,提升乡村风貌。

示范区还将以区域内东城科技园为依托,以徐福记优势产业品牌为龙头,强化工业旅游的主题理念,将工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激发多维度的产业链延伸。

记者手记

发展产业和保留生态底色相得益彰

从莞龙路转入东城周屋社区主干道,两侧是大大小小的厂房,走到尽头,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稻田环抱于莞式村居和公园、连廊等景观中,乡土气息的田园、湖泊、宗祠、民居等元素,与现代化的高楼、厂房,构成独特而和谐的画面。

如何在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探索具东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示范区的探索实践给出了东城答案——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保留生态底色和乡土气息,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的确,周屋人是幸福的,家门口有650亩稻田,有承载祖祖辈辈情感记忆的宗祠、古树,随处可见的公园、绿道环绕村居,与村居仅一路之隔的知名企业“徐福记”在这里建有5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不仅增加了村民分红福利,还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吸引人才聚集。随着示范区“产城人”融合蓝图渐次落地,未来更可期。

示范区的实践证明,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科学前瞻的规划建设,既可守望生态基底与历史文化,亦可守护发展环境与新动能。

记者 邓文燕 实习生 夏晓萱/文

记者 郑家雄 通讯员 东城住建/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