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市水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进一步优化东莞营商环境,多举措切实提升水土保持项目方案审批及验收报备服务效能。
▲东莞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对坡面进行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审批“最多跑一次”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市水务局为了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少跑腿,在市民服务中心窗口健全和完善申报水土保持项目行政审批及验收报备制度,实现申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成本、减跑腿,全面实行全网办理,窗口实行电子收件。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对纸质资料实行邮寄办理,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无需到窗口排队,实现“零距离”申报。财政投资项目收件后网上审核,现场办理,切实提高审批服务便利度和群众满意度。
推动企业项目办理“少跑腿”,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承诺制管理的通知》,实施水土保持承诺制管理的企业投资生产建设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收到的申请材料,仅进行形式审查,对申请材料齐全、格式符合规定要求的,在受理后即来即办,出具准予许可决定及验收报备回执。财政投资项目审批简化办事流程,将办理环节控制在3个工作日以内,并制定审批流程图,针对部分需要现场踏勘和专家审查的审批事项,增设特殊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今年以来共办结水土保持方案审批150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97件。
按照“建好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审批要求,市水务局在市民服务中心水土保持事项申报全面实行网上受理,水土保持事项行政审批时限均大幅压缩,承诺制审批及验收报备均实现即来即办,当天办结并网上公示,群众在网上自己就可以下载审批行政许可及验收报备回执,无需到窗口等候拿批复或报备回执。行政投资项目审批均实行网上一次性告知需修改完善的具体要求,完善后通过网络上传即可获得审批,让群众感觉办事方便。
▲项目工程完工后,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
5年治理水土流失140平方公里
东莞水网密布、降雨充沛,加强水土保持,预防水土流失,至关重要。东莞把预防保护水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构建“预防+治理”水土保护体系,巩固水土保持成效。
目前,市水务局对全市生态控制线划定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河湖堤岸生态敏感区,包括同沙生态公园片、大岭山森林公园片、狮子洋岸线生态敏感区、大屏嶂森林公园片、银瓶山自然保护区片等,规划实施预防保护。
过去一年,东莞完成水土保持审批方案417个,开展监督检查183次,卫星遥感发现疑似违法违规图斑264个,查出违法违规项目44个。2020年在建的1758个项目全部完成进库、建档、排查和在线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三无三有”,即:无毁林开荒、无滥开乱伐林木、无滥开乱采砂石;有预防保护组织、有预防保护制度、有专职管护人员。积极开展水土流失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落实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封育治理、自然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2020年,东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07平方公里,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20平方公里治理任务。5年来,东莞年均减少水土流失13.21万吨。
2020年以来,东莞把水土保持监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完成水土保持综合监管的五大工作架构建设,即一套机构、一个规划、一个条例、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一套机构,即在东莞水务机构改革中保留并强化“水土保持科”,项目监测和技术审查等业务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一个规划,印发施行《东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一个条例,完成《东莞市水土保持条例》立法工作,开创东莞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一个系统,即建成“东莞市水土保持信息系统”;一套制度,建立由市领导担任召集人的“东莞市水土保持部门协调机制”,围绕水土保持目标,构建责任考核、核查检查、行政审批、监管执法等工作制度,堵住了监管漏洞。
市水务局将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及采取更便民的办事方式,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推动水土保持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碧道建设,为“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建设贡献水务力量。
文字:周桂清
摄影:周桂清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