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科学之城应该具备哪些元素,有怎样的风姿?
本次政策发布会的重磅环节之一,解读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空间总体规划,从顶层设计、科学专项规划、空间支撑三个方面,描绘松山湖科学城的蓝图。
▲图为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发布并解读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空间总体规划纲要
据了解,科学城三大重点规划基本完成,规划引领科学城创新发展局面逐步形成。其中《发展总体规划》已上报省政府,申请纳入省重大发展平台;《科学功能规划》已正式印发实施;《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已通过市政府审议,全面支撑落实总体规划和科学功能规划的空间布局要求。
发布会现场,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敬军发布并解读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功能规划、空间总体规划纲要,从顶层设计、科学专项规划、空间支撑三个方面,描绘松山湖科学城的蓝图。
“我们要将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未来城市的示范。”吴敬军表示。
创新链和产业链,是松山湖科学城顶层设计的“鸟之两翼”。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将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装置、大平台高端创新资源,重点突破材料、信息、生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7大产业,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核心引擎。
在科学功能方面,东莞提出构建松山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的实施框架。所谓“四梁”,即“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所谓“八柱”,即“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8个创新要素。
围绕“四梁八柱”,东莞在创新链和支撑要素两方面谋划了10大重点建设内容。例如在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上,东莞将加大对一批龙头企业的资源倾斜,破解关键技术问题,在前沿领域率先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空间规划方面,松山湖科学城北接松山湖,南靠巍峨山,将塑造背山面湖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
“未来的松山湖科学城,将呈现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风貌。”吴敬军说,科学城规划“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大装置集聚区为核,布局大学院所、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莞深科技成果合作“四区”,实现科教、科研、生活、生态有机融合。
其中,在城市中心,则规划了北部产业服务中心、中部城市服务中心、南部科学服务中心。科学城还优化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公园绿地等民生配套,到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80%以上的市民出门300米就能进入公园绿地。
文字:张华桥 向连
摄影:郑志波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