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东莞市打造品质教育十二项行动计划》出炉
i东莞 2021-05-11 11:42:30

5月11日上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打造品质教育十二项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至2025年,力争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10所,增加学位约32万个。

《行动计划》包括十二个文件,涉及公办中小学建设、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民办学校规范提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打造“莞邑良师”、推进“品质课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智慧教育、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等内容,着力破除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东莞特色高质量教育发展道路。

至2025年增加学位约32万个

东莞市推进公办中小学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完善学位动态监测机制,每年学位达到供需平衡,公办学校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学位供给数量大幅增长,公办教育占比显著提高,基本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办学位需求。至2025年,力争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210所,增加学位约32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9所,增加学位约26万个,高中阶段学校31所,增加学位约6万个。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学位动态监测机制,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完善资源保障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建设进度;加强施工及质量管理,确保校舍质量;完善督导和激励机制,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到2025年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3万个

东莞市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覆盖进一步扩大,新建扩建和回收改建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3万个,公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幼儿园专任教师持证率进一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98%,培养一批园长后备干部;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办园特色初步形成。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各类幼儿园办学行为。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东莞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优化配置资源为重点,以落实协同发展为抓手,以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通过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缩小公民办学校之间、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加强对随迁子女、特殊少年儿童和经济困难家庭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措施包括:着力提升育人质量;创新优质资源倍增机制;创新优质师资均衡配置机制;推进“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深化招生入学制度改革;提升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建设不少于20所市级特色优质普通高中

东莞市推进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通过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实施路径,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招生优化、师资打造和特色人才培养,引导不同学校形成各自发展优势,促进普通高中学校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逐步打造数十个特色优质项目,建设不少于20所涵盖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的市级特色优质普通高中,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谋划,优化实施路径;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完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优质特色师资体系;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建全配套支持体系。

推进民办学校规范提质

东莞市推进民办学校规范提质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确保民办学校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全面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完善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措施,提升帮扶资金效用,帮助民办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支持民办学校培育办学特色,打造优质学校品牌。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全面领导;扶持民办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推动民办学校规范有序发展;提高服务民办学校工作水平。

至2025年建成5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

东莞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结合产业优化升级,系统化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至2025年,争创成为广东省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成5所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6-8个高水平专业群,培育10个职教集团,建设50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培育10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具体措施包括:推动高品质职业教育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营造产教融合发展良好氛围。

推进大湾区大学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

东莞市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充分发挥东莞连接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开敞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历史机遇,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科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强智能制造领域新兴学科专业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科技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在莞高校综合实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大湾区大学,打造世界一流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层次人才。

具体措施包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大湾区大学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推进高职院校提升发展;提升高校服务水平。

打造“莞邑良师”行动计划

东莞市打造“莞邑良师”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实现公办专任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增量比“十三五”翻一番,培养教育领军人才10名以上、省级教育家型教师50名以上。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师队伍扩容;建立精准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教师管理机制。

遴选培育100所“品质课堂”示范学校

东莞市推进“品质课堂”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我市“高效课堂”和“莞式慕课”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素质教育为墓本理念,以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有品质的教育为价值追求,深入推进“品质课堂”行动。“品质课堂”行动通过实施课堂理念研训、示范基地建设、教学能力大赛、信息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构建、成果培育推广等六大项目,分批遴选培育10个“品质课堂”示范镇街、100所“品质课堂”示范学校、1000个“品质课堂”示范教研组,打造10000节“品质课堂”精品示范课,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教学成果,探索一条与现代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创新实践之路。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品质课堂”理念专题研训;建设“品质课堂”示范基地;组织“品质课堂”教学能力大赛;建设“品质课堂”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品质课堂”评价体系;培育推广“品质课堂”优秀成果。

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

东莞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五育融通价值取向,以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特色项目、基地培育、协同育人等五大项目为抓手,构建“有管理机制、有课程体系、有科学评价、有保障措施”的劳动教育体系,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齐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劳动教育师资培养”项目;实施“劳动教育特色建设”项目;实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项目;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健全劳动教育支撑保障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

东莞市推进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主动推进教育信息化2.0坚持融合创新和引领发展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加快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打造开放融通的“莞教通”智慧教育大平台,建成覆盖人人的“莞易学”云学堂,深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促进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到2025年,基本形成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全面赋能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智慧教育发展新标杆。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全力打造“莞教通”大平台;全面建成“莞易学”云学堂;深入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构建智慧教育体制机制。

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东莞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健全优化针对不同主体的评价体系,构建覆盖中小职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建设一支市镇协作、业务娴熟、科学专业的评价监测队伍;搭建东莞市教育评价集成平台,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着力开展切合东莞实际的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建设一批改革实验区和改革实验校。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评价制度体系优化项目;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探索实施普通高中增值评价项目;完善“五育”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实施评价改革实验区校试点项目;着力实施教育评价能力研训项目;实施评价数据平台创建项目;建立部门联动协同机制。

文字:李金健

摄影:赵浛锐 李梦颖 郑家雄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