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拳课间操表演 资料图 陈栋 摄)
编者按:
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东莞两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分别是茶园游会和莫家拳。至此,东莞市形成国家、省级、市级、镇街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级名录以上146项,其中含省级以上名录44项,国家级名录10项。有5人被评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被评为广东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3人被评为东莞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悉,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人类非遗的节日。为此,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东莞非遗宣传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开“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查”,发布《东莞非遗发展排行榜》。
(热闹非凡的茶园游会,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观看。 资料图 程永强 摄)
本次调查面向全市各镇街(园区)、各年龄阶段人群广泛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155份。调查主要围绕东莞非遗地域分布情况、非遗传承发展现状、非遗社会认知度、非遗产品消费意愿等方面,对东莞非遗发展情况展开调查,旨在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东莞非遗,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东莞非遗的知名度,助力东莞非遗发展迈上新台阶。
分布:莞城厚街非遗项目总数最多
多样化的地域分布与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东莞非遗资源的丰富性。其中,东南部多山,孕育了山区片以麒麟舞、客家山歌及客家习俗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形成了以莞香为核心,舞龙、舞狮、木偶戏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产生了以木鱼歌、武术、舞狮和大型游会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西北部、西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是水网纵横的水乡地区,以龙舟文化、粤剧曲艺、莞草编织为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原素,以七夕贡案制作、乞巧节、腊味制作、裹蒸粽等水乡特色项目为周边原素,构建了水乡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圈。此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在这里杂糅生长,对东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集群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据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东莞市形成国家、省级、市级、镇街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级名录以上146项,其中含省级以上名录44项,国家级名录10项。有5人被评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被评为广东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3人被评为东莞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就分布而言,这146个市级以上非遗名录,分别分布在32个镇街中,其中10项国家级项目分别分布在清溪、大岭山、东坑、樟木头、莞城、中堂、寮步、万江、桥头、茶山。清溪、道滘、厚街三个镇街省级项目数量最多,均为4项。莞城、厚街各级非遗项目总数最多,均为11项。
项目:超半数人对龙舟制作技艺印象最深刻
据悉,近十几年来,东莞建立了强化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平台体系,形成了非遗活动、非遗传播、非遗理论研究及非遗宣传的平台体系,大大提高了市民对东莞非遗的认知。根据调查发现,1155份样本中,76.67%的调查对象对非遗了解一些,12.66%的调查对象对非遗非常了解。而他们了解非遗的途径主要是大众传媒、展览和文创产品,也有一些人通过书籍、非遗活动、工作接触、实地体验、文化馆等途径了解到非遗。另外,还有10.67%的调查对象表示对非遗不了解。
其中,选择“非常了解”的样本中,36-50岁的男性占比较高;选择“不了解”的样本中,18-35岁的女性占比较高。从户籍来看,东莞籍对非遗非常了解的占比更高,而非东莞籍对非遗不了解的占比更高。从所属镇街来看,桥头、石龙、高埗、东坑、黄江、沙田、大岭山、石碣等镇街的调查对象对非遗了解一些或非常了解的占比更高。选择“非常了解”的样本中,在东莞生活10年以上的占比最高。这表明,东莞的非遗传承普及教育潜移默化中影响市民群众,对非遗从不了解到了解一些,再到非常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东莞非遗是什么?”(固定选项为国家级项目),超半数人选择了“龙舟制作技艺”,其次是麒麟舞、莞香制作技艺、寮步香市、千角灯、龙舟月、彩扎(麒麟制作)、木鱼歌,另外有10.32%的人选择了其他选项如狮舞(醒狮)、莞草编织(莞草编织技艺)、咸水歌、乞巧节、林旁粽、冼沙鱼丸、康王宝诞、腊肠、白沙油鸭等。狮舞(醒狮)占比最高、莞草编织(莞草编织技艺)次之。
群体:青少年对游戏类非遗更感兴趣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东莞共有9个省级传承基地,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非遗保护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
就社会群体对不同类别非遗项目的兴趣倾向情况,大多数人更青睐手工艺类非遗项目。
根据调查发现,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等多个选项中,手工艺类非遗项目更受青睐,72.5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手工艺”这一选项。其中,较多男性对语言、文学类非遗更感兴趣;较多女性对音乐、舞蹈、礼仪类非遗更感兴趣。
而从调查群体的年龄看,青少年对游戏类非遗更感兴趣——0-17岁对语言、游戏、神话、习惯类非遗更感兴趣的较多。其中,从游戏类非遗可明显看出,年龄越大对游戏类非遗更感兴趣的越少。18-35岁对文学、舞蹈、礼仪类非遗更感兴趣的较多。36-50岁对音乐类非遗更感兴趣的较多。50岁以上对建筑及其他艺术更感兴趣的较多。
文字:沈汉炎
图片:东莞报业舆情与智库研究院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