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坑中学(松实东中),风拂花树,传来朗朗读书声和嬉闹欢笑声。这是青年的力量,是青春的朝气,是求知报国的热血宣言。
再往里走,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座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正坑十八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这是为纪念在突围中壮烈牺牲18名游击队员而矗立的,也是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碑位于东坑中学(松实东中)校园内,2013年扩建为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后,成为每一名进入东坑中学(松实东中)学子必修的“红色党课”。每年清明节前,在纪念碑前,师生们缅怀烈士们的精神,传承红色精神,凝聚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把它化为学习生活的前进动力。
青松环抱,肃穆挺立
清晨的东坑中学,阳光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照亮青年学子求知报国的征程。
怀着沉重的心情,跟着学生的脚步,穿过沸腾的操场,就来到了东坑镇正坑村革命烈士纪念公园。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坐北向南,占地约8000平方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瑰伟壮观。
拾级而上,高5.55米、宽2米的烈士纪念碑巍然卓立,纪念碑以荔枝面白麻花岗岩砌成,碑体正面镌刻的“正坑十八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熠熠生辉,印证历史的壮烈。
纪念碑周围繁花簇拥,纪念碑后有18根圆柱半环绕着,象征着18位烈士永远守护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纪念碑周边绿树环绕,种植了18棵红棉树和松柏等其它树种。
青松环抱,挺拔的碑身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向人们默默讲述着那段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也纪念着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可敬的人,成为革命信仰传承的最好见证。
英雄长眠,永垂不朽
站在纪念碑前,思绪瞬间穿越历史的尘封,耳旁仿佛响彻着激烈的枪炮声,震天的冲锋呐喊声,眼前浮现出前仆后继冲锋杀敌的战士身影……
1946年4月上旬,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的30多名指战员集结在东莞寮步凫山乐平围(俗称“簕棚围”)村后的荔枝园里,被当地反动武装发现。
4月16日,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反动武装对他们进行突然袭击。该中队迅速向大岭山方向突围撤退,驻东坑正坑村休整。20日凌晨3时许,该中队被驻寮步的国民党第五十四军三十六师一零八团第三营一个连和寮步联防队共200多人包围。游击队员迅即突围,与敌人进行激战。
战斗持续至上午11时,由于敌众我寡,有18名游击队员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这18名烈士的遗体由正坑村群众收殓,集体葬于独岭岭顶上。
18位英雄长眠于此,18位英雄永垂不朽。
回望历史,传承血脉
75年后,硝烟散尽。每当讲起这一段历史,人们的心情总是肃穆而凝重。
这座英雄纪念碑,凝聚了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记录了城市红色历史,融进了城市的红色血脉。
1956年,东坑镇人民政府出资建碑。此后,纪念碑多次进行修复。1965年第一次重修,扩大了占地面积。1999年1月第二次重修。2005年2月第三次重修,开通并扩大纪念碑前的道路。2008年4月被东莞市政府命名为首批“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东坑镇新建东坑中学(松实东中)时进行了第四次重修,并扩建为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划入东坑中学的校园范围内。
作为东坑镇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四月,市委宣讲团来到东坑镇正坑革命烈士纪念公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交流会,走进基层、贴近群众,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正坑十八烈士纪念碑下,群众和师生代表结合东坑本土红色历史,重温了东江纵队的英雄事迹,让红色印记永远铭刻在心中。大家纷纷表示,将继承光荣革命传统,激发爱国情和奉献精神,为国家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从搬进新校区伊始,东坑中学(松实东中)就被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学好校园的这一段红色历史,是每一个东坑中学青年学子坚定红色信仰的动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必修课”。东坑中学(松实东中)九年级(4)班的卢毅杰同学,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坑本地人,自小在爷爷奶奶那里聆听着十八烈士的英勇事迹,在英雄伟大精神的指引下茁壮成长。“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红色氛围,对我们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十八烈士的精神照耀着校园,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立下报国之志。”卢毅杰说。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东坑中学(松实东中)党总支书记、校长杨伟军告诉记者,该校历来十分注重红色革命教育,充分挖掘校园红色资源,铭记红色传统,赓续红色基因。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学校在日常开展缅怀活动的同时,组织各年级师生,以党课、班会等形式,讲好革命故事,把红色基因传下去,传承好,让广大师生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更加全面地了解党百年来的光辉历史,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引导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文字:刘召
摄影:李梦颖 视频:李梦颖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