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千年莞邑,曾孕育了容庚等一大批有建树的学术大家,他们也滋养了这座城市的文明,让这座城市绽放光彩。
  8月5日至11月5日,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将在东莞举行,届时将推出6个主题展览、4场专题讲座,以东莞为切入点,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解读容庚丰厚的学术人生。
  即日起,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推出“容庚与东莞”系列报道,进一步全面、深入、立体展示容庚先生的生平、学术成就和艺术修养,充分展现家乡东莞与容庚的文脉联系。

活动聚焦

学术大家容庚的多面人生

  容庚,原名肇庚,字希白,号容斋、颂斋,广东东莞人,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文物鉴藏家,一生致力于学术,尤精于金石之学,书画、碑帖均有涉猎,编撰专著30余种、论文90余篇,成就卓著,嘉惠学林。

  晚年将收藏的青铜器、书画、碑帖、文献等无私捐赠国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文字学家
  容庚幼承家学,攻篆刻、精通古文字,于东莞中学毕业后,潜心研究金文,费六年苦功完成《金文编》初稿。1922年容庚北上求学,凭《金文编》稿本,获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赞赏,并向时任北大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的马衡引荐,只有中学学历的容庚被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
考古学家
  1926年容庚被聘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编入古铜器鉴定小组,成为最年轻的鉴定委员,其研究领域逐渐由古文字扩展至古器物。他将铭文研究与器物考古相结合,先后编成《武英殿彝器图录》《宝蕴楼彝器图录》等著作,并完成了一部考古学力作《商周彝器通考》,被誉为“对中国青铜器作系统理论阐发和科学分类的划时代著作”。
鉴藏家
  容庚以学治藏、以藏益学,其搜罗宏富,收藏古籍善本1万余册、历代书画1200余件,青铜器近200件,甲骨、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近千件。其中,他对所藏所见历代丛帖进行考证研究,编成《丛帖目》,该书资料宏富、考证精审、编次明细,堪称集大成的帖学巨著。

  容庚收藏并非为一己私利,多年来倾尽家财保存大量国宝,他认为“文物乃国家之公器”,晚年将其重要珍藏悉数捐赠国家,泽被后世。
篆刻书画兼善
  篆刻,是容庚学术的缘起。在舅父邓尔雅(岭南篆刻名家)的指导与鼓励下,1921年容庚与其弟容肇祖辑成《东莞印人传》,对研究广东篆刻有开山之功。容庚治印得邓尔雅亲授,效法秦汉,刀法娴熟,印作淳正古雅,气度雍容。除自己镌刻外,亦喜藏名家印章,与印坛时贤交往切磋,在民国印学界被公认有一席之地。  

  容庚的书法,与学术研究形影不离,八十余年笔耕不辍,书艺已融入生命之中,广涉篆、隶、楷、行、草各体,尤擅金文,用笔方圆并济,内含法度,有清苍质朴之美。
  
  容庚受从叔容祖椿书画艺术启蒙,自幼通读画史画论,对传统书画保持浓厚兴趣,其绘画师古,遍临历代名家画作,所作山水,用笔疏朗,意境恬静清逸;所作“没骨”花鸟,清丽脱俗,素雅端庄。

《金文编》与容庚的璀璨学术人生

  九十九年前,一个中学生带着四册书稿拜见了一位学界“大咖”,自此开启一段不凡的学术人生:先是被破格录取为北大国学门研究生,未毕业就出版了学术专著,此后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终成一代学术大家。这位中学生正是莞籍著名学者容庚先生,而那四册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书稿,就是其成名作《金文编》。

  容庚吸收前辈的研究成果,参考《说文古籀补》的做法,临摹3000多件商周青铜器铭文拓本或影印本,撰集成《金文编》,成为中国首部金文字典。

  《金文编》不仅是一本字典,也是一部专著,对于金文字形的辨别、选定、释读、解说,有独到的研究见解。同时,亦是学习篆刻、书法的字帖。时至今日,仍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中外古文字研究者必备的权威工具书。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容庚成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学熏陶,少年时和弟弟们跟随舅父邓尔雅学习篆书和刻印。邓尔雅是岭南篆刻名家,他认为学篆刻的人若无文字学功底,便难有成就,于是有意引导容庚兄弟学习古文字。

   在学习的过程中,容庚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相关工具书不多,于是容庚决定编写《金文编》。那一年,他22岁,刚从东莞中学毕业。这个想法得到舅父的鼓励和支持,后来邓尔雅专门为容庚刻印“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激励他将研究古文字作为终生志向。

  此后整整六年,容庚潜心研究,日夜摹写铭文,注明每字来源,编选名家考释,终于写成四册稿本。
破格入读北大国学门
  1922年夏,容庚北上求学,途经天津时携《金文编》稿本拜访学界“大咖”、中国甲骨学的奠基人之一罗振玉。罗振玉多次翻看稿本,对容庚十分赏识,向时任北大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马衡写信推荐。因《金文编》体例严谨、材料丰富,马衡决定免试破格录取容庚为国学门第二期研究生。
 
  入读国学门后,容庚获得更多名师指点和研究资料,不断修正充实《金文编》。1925年春,《金文编》写成。胡适将书稿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出版,但当时研究金文的人较少且影印费用昂贵,商务印书馆决定不予出版。当年夏天,罗振玉得知消息后施以援手,出资石印几百本,署“贻安堂印行”。
数篇序言呈现深厚的学术渊源
  《金文编》初版共有六个序言,是各个版本中最多的,除容庚自序外,分别有罗振玉、王国维、马衡、邓尔雅、沈兼士五位导师的序言“加持”,数篇序言呈现了其深厚的学术渊源。
 
  罗振玉对容庚期望颇高,在序言中写道:“容君年尚少,山川之宝又日出不穷,候之一二十年,必且又有增益可知也。”王国维对《金文编》的评价也很高,认为比《说文古籀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序言中写道:“东莞容君希白出所著《金文编》相示,其书祖述中丞(吴大澂),而补正中丞书处甚多,是能用中丞之法而光大之者。”

  因内容丰富、考据严谨、博采众说,《金文编》一出版就收获学界好评,亦作为容庚的毕业论文,获得优良成绩。1929年,容庚收到一封从日本寄来的信件,写信人是与其素未谋面的郭沫若,信中言及“近复披览大作《金文编》,用力之勤,究学之审,成果之卓荦,实深钦佩。”
考古学家
  1926年容庚被聘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编入古铜器鉴定小组,成为最年轻的鉴定委员,其研究领域逐渐由古文字扩展至古器物。他将铭文研究与器物考古相结合,先后编成《武英殿彝器图录》《宝蕴楼彝器图录》等著作,并完成了一部考古学力作《商周彝器通考》,被誉为“对中国青铜器作系统理论阐发和科学分类的划时代著作”。

作品赏析

“容庚与东莞”主题系列展览

容庚与东莞

时间:2021年8月5日—11月5日

地点:岭南美术馆1楼陈列厅1


方寸精镌鉴古今 ——《颂斋藏印》艺术展

时间:2021年8月5日—11月5日

地点:岭南美术馆1楼陈列厅2


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

时间:2021年8月5日—11月5日

地点:可园博物馆1楼综合展厅


“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

时间:2021年8月5日—11月5日

地点:可园博物馆2楼展厅


容庚生平展

时间:2021年8月5日—11月5日

地点:容庚故居(旨亭街8巷2、4、6号)


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

时间:2021年8月5日—11月5日

地点:邓尔雅故居(东莞中学北区)



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

《容庚北平日记》的东莞情结

时 间: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地 点:可园博物馆报告厅

主讲人:夏和顺


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鉴赏

地 点:可园博物馆报告厅

时间: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

地 点:可园博物馆报告厅

主讲人:林锐


颂斋墨缘:容庚先生的艺术与收藏

时 间: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

地 点:可园博物馆报告厅

主讲人:梁基永


容庚先生学术成就与特色

时 间: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

地 点:可园博物馆报告厅

主讲人:田炜
©2021东莞报业融媒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