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目。相传这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根据这一传说衍化出乞巧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俗形成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和日趋完善,七夕成为民间普通节日,节俗活动也日臻丰富。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倡导移风易俗社会新风尚,在2022年“七夕节”来临之际,东莞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弘扬文明新风尚。
岭南古风俗,乞巧传神韵。珠三角腹地,有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望牛墩镇。自乞巧习俗于北宋时期由中原传到南粤莞邑,勤劳、朴实、善良、勇敢、智慧的望牛墩人民就有过“乞巧节”的习俗,望牛墩乞巧节于2007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并于2010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其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则是民间工艺“七夕贡案”的制作和展演。
望牛墩七夕贡案作品《仙凡缘》先后荣获2010全国七夕女工手工艺大赛金奖、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2年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艺术类)。
“拜七姐”是道滘人民每年农历七月初六过的民间习俗,而“拜七姐”这一活动中有个重要的主角,那就是“七夕贡案”。“七夕贡案”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是道滘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于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民间妇女斗巧过节的民间活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以往每到农历七月初六晚上,道滘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七夕节的浪漫气氛,在巍焕楼、阎公庙、赵公古庙等地方,民间艺人都会制作七夕贡案供群众欣赏。